陸夫婦做短劇月賺4億多人民幣? 業界:短劇8成項目虧損

大陸春節檔《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等短劇爆款迭出。(北京日報)

據《北京日報》報導,3月11日,微博話題「一對夫婦做短劇每月進帳4億多(人民幣,下同)」登上熱搜。據媒體報導,春節檔《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等短劇爆款迭出,有的劇集上線當日充值達2000萬元。點衆科技押中多款,與咪蒙合作發行《八零後媽》,還出品了《龍年大吉》。

公開資料顯示,北京點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9月,法定代表人爲陳瑞卿,註冊資本約4560萬元人民幣,陳瑞卿夫婦二人合計控制點衆科技超過55%的股份。據高管透露,去年9月開始,點衆每月的充值收入,穩定在4至5億元之間。除發行《八零後媽》之外,點衆科技還參與出品聽花島的《裴總每天都想父憑子貴》《如此神秘的他》等多部熱播短劇。而聽花島的背後實控人正是咪蒙(馬凌)。

「一對夫婦做短劇每月進帳4億多」的消息一出,話題點燃網絡。「分分鐘幹掉90%上市公司」「天天刷到這個劇,這個劇是真的可以」「我花了90元,確實上頭」,有網友們評價稱。但與此同時,絕大多數網友質疑這一消息的真實性:「一個月4億,一年就是48億,有這麼大的盈利嗎?」「這怎麼可能啊,不可信!」

站在風口上的短劇,賺錢真的那麼容易嗎?報導引述大陸多位短劇業界人士觀察,目前,短劇行業呈現出典型的「二八定律」,即20%的項目賺錢或保本,80%的項目虧損。「短劇行業裡,最賺錢的還是具有流量的平臺方,其次爲投流方,即短劇投放流量方(以下簡稱「投流」),如果製作方不參與投資,能賺的錢相當少,幾乎就是『搬磚錢』。」

換言之,短劇行業對外收入數字亮眼,實際上給到平臺的投流成本就佔到了消耗收入80%甚至更高,而平均拍攝成本也從去年的10至30萬左右漲到了30至60萬甚至更多,再除去劇本、平臺抽傭等成本後,真正賺錢的短劇比例很小。短劇在出口海外過程中,投流成本甚至更高。九州文化海外總編鐘惠曾表示,「一千萬票房的劇,大概有近九成是投流成本。目前海外短劇的投流管道中,TikTok佔據一半,其次是Meta(Facebook)、谷歌等。」

據艾媒諮詢數據,2023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373.9億元,同比上升267.65%,預計2024年市場規模超500億元。與此同時,微短劇的投流規模也十分驚人。短劇數據平臺DataEye顯示,2023年年初,短劇行業每日消耗流量成本3000萬元左右,端午前後突破6000萬元,大陸十一國慶峰值超1億元,11月受監管影響,上千部違規短劇被禁投,短劇大盤出現下滑,今年以來,短劇大盤趨於穩定。

報導稱,值得注意的是,隨着入局者變多,競價廣告讓投流價格跟着飆升,甚至部分微短劇出現邊拍邊投廣告,吸引用戶充值後再滾動投流。行業人士表示,一部微短劇「爆了」的標誌是充值過千萬,但往往也意味着投流近千萬,一部40萬成本的短劇,按業內約定5%的分成比例,充值需要達到800萬,製作方纔算保住成本。

報導總結,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微短劇「點石成金」的「暴富神話」,水分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