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大學不是混就能過!補教業者點破主因:畢業起薪比臺大高

▲建中今年報考大陸高校人數倍增。(圖/記者李毓康攝)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臺生報考大陸高校的人數激增,臺北市補習教育文教基金會秘書長張浩然接受陸媒採訪時分析臺灣競爭力下滑,家長頂尖學生看上大陸大學的學習競爭氛圍預估惠臺31項政策實施後,可能會制定更爲寬鬆的申請標準,明年的申請人數肯定會再倍增。

今年高中畢業生申請大陸高校的人數增加,建國中學達70人、武陵高中達50人。根據《中評社》報導,張浩然指出,此現象不是一夕之間的改變,5年前香港的大學開始來臺招生時,豐厚獎學金、4年全程英語教學,及地理距離較美國、澳洲英國都近,開始吸引許多頂尖學生去念書,順便練習外語,大陸因此開始佈局吸引臺生赴陸唸書

張浩然指出,臺灣教育體系面臨內憂外患,導致每年出去念大學的頂尖學生逐年增加,臺灣學子的競爭力連年下滑,過去補習班老師評估班內頂尖學生約15%,但近年則不到5%,甚至有大學生不認識26個英文字母的情況。他表示,臺灣教育政策走向讓孩子沒有壓力的學習,但卻形塑了競爭力衰退的現象,當家長、頂尖學生看見臺灣教育環境缺乏競爭力,自然形成出去留學的推力。

北京大學。(圖/CFP)

張浩然說,臺灣家長或頂尖學生會想赴陸唸書原因可歸納爲2種,一是大陸大學有學習氛圍,不是混混就過,二是畢業有出路,同樣到大陸念北大、清華等世界排名百名以內的學校,畢業後薪水一定比念臺大畢業後的底薪高;加上大陸近幾年不僅經貿發展蓬勃全世界不管人文科技人才與發展都往大陸集中,讓孩子的人生看得到希望。

張浩然認爲,今年出現推薦信倍增的現象,但他預估明年赴陸申請的人數一定會更多,明年開始取消級分制,意味着只要有成績就能申請,不過大陸如何應對此申請限制,目前還沒看到相關政策。他指出,根據國臺辦今年公佈的31項惠臺政策,包含就學等優惠政策大方向,地方政府、學校或許會看到風向,進而制定對臺灣學生赴陸讀書更有利的申請條件

對於臺生赴陸唸書人數增加的現象,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提醒,兩岸法律制度、市場環境、社會價值不同,前往大陸創業或就學前應就風險挑戰做好審慎評估。他表示,青年學生去大陸學習,政府沒有用法規加以限制,但是有義務提供學生赴陸發展的完整資訊,讓學生不要被片面資訊影響。

▼北京清華大學。(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