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好:以創新擁抱變化 新質生產力助力大農業發展

本報記者 黎竹 劉旺 北京報道

作爲一家擁有40餘年農牧發展經驗的老企業,新希望在商業變遷中不斷探尋發展方向。當智能製造、生物科技、數字科技再造農業已成爲一種新格局、新趨勢時,躋身於世界500強企業之列的新希望是如何迎接浪潮、滿足消費者和市場需求變化的呢?

6月12日,由《中國經營報》、《商學院》、中經傳媒智庫主辦的“中國商業20年躍遷與創變引領新商業文明”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2024系列論壇上,劉永好發表了主題爲“以創新擁抱變化”的演講,分享了近幾年來新希望在創新方面的寶貴經驗和對未來的展望。

“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是創新,在創新驅動下會催生新的商業模式,促進市場競爭格局的變化,加速產業融合與升級。傳統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的新技術,運用的新場景、新服務等,將是現代企業實現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於推動企業發展模式由單純的規模擴張轉向注重質量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發展前景。”全球川商總會會長、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如是說。

大農業觀:跳出農業看農業

“這40多年裡我們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我們矢志不渝的對創新和發展的追求,這是我們可以穿越多輪週期走到現在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劉永好強調。

據悉,在本次演講前不久,劉永好與企業家朋友前往美國考察,參觀了英偉達、Google等知名科技企業,與哈佛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交流後,對人工智能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意識到以科技創新爲核心的新質生產力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帶來深刻的社會經濟變革,順應時勢並積極地響應跟進正成爲每一個企業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劉永好表示:“作爲農牧企業,我們一定要有大農業觀。跳出農業看農業,不僅關注農林牧漁等生產環節,更要強調拓展到加工、流通、營銷、服務等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強調各環節間的相互作用、互相促進和整體效益。”

在劉永好看來,新質生產力並不僅限於全新的產業和高科技的行業,也一定會推動傳統產業的升級和發展,其核心是通過科技創新、數字化轉型、管理變革等創新的手段,推動產業升級。

因此,作爲一家以農牧食品爲主的傳統企業,新希望卻不斷探索與前沿技術的產業結合,致力於打造更具韌性、更完善的產業鏈條,打造新的產業生態。近些年,旗下“鮮生活”冷鏈依託大數據、AI、IoT、雲計算等前沿科技,將系統科技能力深入滲透至食材流通全場景,打造了冷鏈中的“滴滴”,不僅解決了冷鏈運輸中的標準化品控問題,也爲人、車、路、庫、貨的在線連接提供了平臺。

據瞭解,目前“鮮生活”發展迅猛,有1000多萬平方米的倉儲運輸體系,有超過20萬輛的冷鏈車,爲90多萬家門店配送,能做到“T+0”的結算,成爲銷售和估值都超過150億元的獨角獸企業。

另一方面,在面對國內生物科技上的技術短板時,新希望開展了鴨芯片、豬芯片、生物發酵飼料等領域的一系列攻關,獲得了7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爲國內唯一一家擁有自主配方系統,並實現工廠全覆蓋的農牧企業。

通過智能化和數字化的助力,新希望養豬成本快速下降,企業競爭力也得到顯著提升。據劉永好介紹,他們利用數字孿生底盤和作業機器人相結合的模式,通過自己研發的數字化和智能化系統,使生產管理過程實現全在線、全實時、全反饋、自動跟蹤、自動控制的功能,實現無人或少人化的豬場管理。

五新:新機制、新青年、新科技、新賽道、新責任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是穿越週期、戰勝週期的不二法寶,也是搶佔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制高點,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培育發展新動能、增強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選擇。

劉永好認爲,從新的角度看,新質生產力不僅包含技術層面的創新,還包括機制、業態和管理等層面的創新。企業需要做的不僅僅是技術創新,還有發展方式、組織架構、管理模式、企業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全面升級與轉型,以保持企業活力來應對市場需求的迭代。

基於此,新希望這個歷經滄桑的企業在探索中提出了“五新”理念,即新機制、新青年、新科技、新賽道、新責任。

首先,新機制以“四共”(共識、共創、共享、共擔)理念爲基礎,把職業經理人轉變爲合夥人,企業家的合夥人機制;新青年則是進行組織再造,比如大力起用年輕人,尤其是具有企業家精神、創業者精神的年輕人,來確保企業組織保持活力;新科技是堅持科技驅動,在生物科技、數字科技,乃至管理科技方面下足功夫;新賽道是瞄準潛在市場,抓住佈局時機,培育新的增長點;新責任則要求以積極的姿態承擔更多、更大的企業社會責任。

劉永好表示,新機制全面煥新了企業組織的發展動能,打破了陳舊低效的管理策略,企業管理者轉變角色以後,亦能夠站在全新的高度看待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新青年則使管理層基本實現年輕化,超過了2000名中層管理幹部平均年齡30多歲,煥新了新希望的發展活力,使一個農牧行業的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方面跟上了新經濟發展的節奏。

同時,一些直觀的數據也能夠體現新科技對於新希望的顯著效用。比如,這幾年不僅企業重點實驗室獲得了農業農村部批覆,還培養了25家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4家國家級兩化融合示範企業。

此外,新希望組建了“厚生”“草根”“厚新”等立足於消費品升級的產業投資控股平臺,從傳統農牧食品主業向新消費賽道延伸佈局。劉永好自豪地介紹:“僅在草根平臺我們就已經孵化了1家上市公司,2家創新型百億估值獨角獸企業,3家倍速發展估值30億企業,近10家價值1億—10億的創新企業。”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的支持,作爲農業頭部企業,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投身農業發展,如何培養更多元、更高級的鄉村振興人才也是新希望重點關注的。據瞭解,早在2018年,新希望就啓動“10萬綠領新農人培訓計劃”,開展公益技術農民培訓;在此基礎上,企業社會責任在今天也有新的實踐方式,又發起了鄉村振興“村長班”,匯聚各方優勢爲社會輸出可持續和可複製的鄉村人才培訓樣板。

從過去幾十年中國商業變遷來看,經濟發展受科技創新帶動作用的影響日益顯著,新賽道、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涌現出一波波創業大潮,創造出一個個商業奇蹟。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陷入了困境,有的人及時擁抱時代,積極地謀變,建立新的競爭優勢。

新希望從1982年一家小的家禽養殖場創立開始,歷經四十餘載,如今已經形成了農牧食品、乳品快消、智慧城鄉、金融投資等相關產業。未來還將繼續紮根“三農”,瞄準鄉村振興重大戰略,建設智慧農村,助力國家糧食安全。

正如劉永好在演講一開始所強調的,創新是公司能夠歷經多輪週期、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編輯:於海霞 審覈:厲林 校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