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玲採訪手記:她清楚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

最近在上海半島酒店專訪了林志玲小姐。財經報道雖然有其內在美,可一直關注企業與企業家,還是顯得單調了。這樣一個採訪對象,恰如四月的一縷清風,讓人覺得生活還是有些趣味的。她穿着深紅色肩裝卡其色長裙,戴一頂寬檐帽,臉型熒幕上還要小,說話聲音輕柔,沒有化妝

2005年,林志玲在大連拍攝廣告墜馬,這被她認爲是人生的一個小小谷底,也是一個轉折點。此前一年,她驟然走紅,墜馬事件沒有讓她的關注度受影響,反而讓人民羣衆更加期待。傷好以後,她接拍了吳宇森的《赤壁》。一個模特出身的藝人,爲什麼連續紅了10年,熱度至今不減?這代表了藝人價值恆定,有能力持續創造財富

可以從兩個層面解讀“林志玲現象”。組織層面,林志玲背後的凱渥模特經紀公司,其創始人洪偉明,號稱臺灣時尚教父。洪的經營理念非常明確,就是要把模特兒開發成爲持續受歡迎的產品,以突破青春飯的行業侷限。而模特兒只有成爲藝人,跨界發展,纔可能打開局面。個人層面,柔美的外表之下,林志玲有極爲清醒的經濟理性。她清楚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演藝圈是一個公平的市場,如果你理解自己是一個商品,把自己包裝好,作爲一個好的資源經營,最後會被別人看到的。就像當初人家邀請我主持臺灣電影金馬獎頒獎典禮,我自己都覺得不可能。”

勤奮是必須的。她說:“漂亮面孔後面,很多都是苦過來的。大家也不會相信說,站在豔陽下,一天要拍150套衣服。當然這些都是應該的。我自己也是做了十幾年,才被大家看到。很多時候大家看到的,都是光鮮的一瞬間。”她從上幼稚園開始練習芭蕾舞舞蹈給她帶來的最大幫助,是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身體,達成一種“控制的自在”,讓人在放鬆的狀態下,表現想要表現的東西。

林志玲畢業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主修西洋美術史經濟學雙學位。訪談過程中,她提到了兩個經濟學術語供需關係,機會成本。對一個三十歲才成名的女藝人來說,這兩個詞極爲重要,前者涉及“市場需要怎樣的林志玲”,後者涉及“該以何種態度面對市場”。扮演《赤壁》小喬起點可謂不高,之後她再未遇到吳宇森這樣量級的導演。實際上,沒有不好的演員,只有不好的導演。經過《決戰剎馬鎮》的大膽突破,她其實意識到,演戲這件事情,並非自己可以完全控制。

如果說2004年臺灣地區的社會紛爭,是鄰家女孩式的林志玲廣受歡迎的基礎,那麼10年來,她也溫暖撫慰了大陸人民的心。這10年,是大陸房價失控的10年,也是貧富分化的10年。她的溫和有禮,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謂“娃娃音”,也是一種極具殺傷力的武器,在一個人人高聲叫嚷的時代,聲音低一點反而顯得不同。林志玲的影響力從中國東部沿海一直滲透到了最西部的內陸。我去過的一些偏遠地區,只有兩位女明星形象常常可以見到,一是范冰冰,二是林志玲。由此,在女神概念大行其道的今天,林志玲連續參演愛情題材電影,就不難理解了。越是艱難時日,越需要美好的愛情,以及愛情的符號性人物。

閒暇時候,林志玲喜歡閱讀傳記探究星巴克這家公司是怎麼成功的,想一下年輕時候的林青霞是如何生活的,感動於李安夫婦的愛情。“李安有很多大情懷,更感人的還是,有這樣一個家庭,真的願意爲這個人的夢想,一直付出”。

儘管略顯唐突(或許也是無意義的),我還是問她了:“有些藝人工作是爲了賺錢,賺更多的錢。有些藝人工作也是要賺錢,但還想留下點什麼,甚至有人說要站着把錢給掙了,你是爲了什麼?”她的回答倒也實在:“有個形象正面,帶着微笑的人,陪人們走過10年,這就夠了。不敢說我的作品一定會被大家記得,但這是我能夠做到的。”

更多精彩內容,刊登於即將出版的《福布斯中文版2014年5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