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申音丨全國政協常委周漢民:長護險制度評估和服務體系待健全

中國已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截至2023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達21.1%,老年人特別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醫療護理和長期照護需求十分迫切。而被稱爲“第六險”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可有效滿足失能老人的照護需求,減輕老人及其家庭的負擔,受到普遍歡迎。

中國應如何進一步促進長護險制度的高質量發展,讓更多老人及其家庭受益?2024全國兩會即將召開,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周漢民擬提交一份《促進長護險制度高質量發展 積極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提案。

長護險制度現行評估體系和服務體系有待健全

提案指出,目前,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取得了積極成效,已有49個城市加入試點,截至2022年末,已有1.7億人蔘保長期護理保險,超過120萬人享受長期護理保險待遇。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評估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失能評估機制存在多樣性,各地自行出臺的評估標準有時無法全面準確反映老人的實際情況,部分評估機構的操作規範性不足,缺乏評估人員的專業技術標準,評估質量有待提升。此外,評估流程也需更加完善,例如,評估標準調整未充分告知,評估有效期一般爲2年,到期後需重新評估,而此時評估標準較之前有變化,導致老人對評估結果存在異議;又如,評估結果反饋以線下告知的傳統查詢方式爲主,很多老人由於心情急迫,往往會在結果出來前反覆前往瞭解,費時費力。

二是服務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服務方式分散,特別是在居家上門照護方面,存在服務過程難以記錄、服務內容難以量化、服務時長難以統一等問題,加上服務人員自身水平參差不齊,服務內容、時長等與應有的要求不符,甚至出現部分護理員採用“虛假打卡”等方式,虛報長護險服務,騙取醫保基金的情況。

建議進一步完善評估、服務、監管體系

“數據顯示,65歲後,老人失能問題會快速顯現。截至2023年末,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1676萬人,佔全國人口的15.4%,爲處於失能狀態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護問題,是應對社會老齡化的重要舉措。從這一點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意義重大,需要進一步發展好、完善好。”提案稱,在廣泛試點基礎上,應在國家層面出臺相關規範,完善政策保障,促進這一惠民制度更高質量發展。

爲此,這份提案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具體建議:

第一,完善評估體系。總結各地試點經驗,探索在全國層面形成統一規範的評估標準和專業獨立的評定機制。對於評估標準、評估機構、評估人員分別出臺明確細化的指標體系,加強信息公開,接受社會監督,認真把好“准入關”。對於反映較集中的是否嚴格執行評估標準,評估程序是否嚴謹規範、評估結論是否準確等爭議,應及時研究,強化檢查,給予反饋。考慮到長期護理保險的申請人都是老人,要更注重便捷應用,向“服務便民”“互聯共享”方向發展。例如,在評估結果查詢方面,運用數字技術,推動數據共享應用,實現受理流程和結果由“被動交付報告”轉爲“主動問詢推送”,讓羣衆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進一步打造長期護理保險“一件事”系統,實現待遇申請、等級評估、費用審覈及結算等一站式服務,並且,簡化辦事流程和材料,推動共享數據自行復用,實現表單自主填報,減少老人填報材料時間,並提高信息填報準確度。

第二,完善服務體系。建議全方面統一關於失能老人基本生活照料項目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項目內容,形成服務清單,並對應每個項目,制定服務標準,規範服務流程,提升服務需求與服務內容的匹配度。以服務標準和規範爲依託,在精細化上發力,加強對社區居家和養老服務機構以及護理員的全面性、系統性培訓,尤其是強化職業道德素養培訓,建立相關機構和從業人員的信用庫,引導長期護理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第三,完善監管體系。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服務機構和人員的日常監管,通過專項檢查、隨機抽查、上門隨訪、搭建智能信息系統等多種形式,對人員備案及在崗情況、服務內容完成、服務時間監測、服務質量和結果評價等實時掌握,通過大數據分析,及時開展風險預警,對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爲嚴肅處理。此外,通過樹立優秀典型、設立人才激勵計劃等等,提高護理員的職業責任感和榮譽感。另一方面,鼓勵社會監督,如加強對接受服務的老人的宣傳,瞭解自身的權益,對不符合規範的服務做到及時反映,在全社會營造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