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最深層主流民意

(圖/設計劃面)

回顧這極不平凡的2020年,兩岸關係接連錯失了蔡英文連任後的喘息之機與新冠疫情爆發後的合作窗口。一方面,民進黨聯美抗中」到了飲鴆止渴,欲罷不能的地步,特別是各種落井下石操作激怒了北京當局。另一方面,大陸對「九二共識」寸步不讓,透過突破心照不宣的海峽中線,放風制定「臺獨名單」和「國統法」等動作擺出誓與對岸一較高下的鬥爭姿態

兩岸官方之間激烈對抗,社會層面也不遑多讓。無論打開傳統媒體、新媒體還是社交網路,濃厚的民粹和民族主義情緒撲面而來,到處都是彼此口誅筆伐,「負能量」似乎爆表。兩岸本是一家人,開放交流也有30多年,爲什麼還累積不起足夠的正能量?

不必諱言,儘管兩岸交流十分頻繁,但核心政治難題尚未化解,因此兩岸關係出現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釀成意想不到的軒然大波。正如日本媒體人村山宏所說,在輿論場上,「我們是正義的,你們是邪惡的」這樣無需深入思考的純粹敵我邏輯或對抗情緒顯然更能吸引受衆

對兩岸的不少媒體和名嘴而言,大力道操作「仇臺」和「反中」議題既符合各自的政治正確,又能博取眼球流量,何樂而不爲?這就是一些陸媒對大陸漁船營救臺灣水下作業人員之善舉一筆帶過,卻對臺灣海巡署蠻橫驅離大陸漁船之劣跡大書特書的重要原因。還有個別媒體將兩者掛鉤,藉機譴責臺灣恩將仇報。

另外,在「寧左勿右」的大陸輿論場上,武統言論出格,仍有大批擁躉。即使受到批判,無非是急於求成,屬於認識問題。但如果秉持中道理性原則爲臺灣講幾句公道話,則可能牽扯立場問題,甚至有「爲敵張目」的嫌疑。臺灣的情況大同小異。親美反中言論大行其道,親中則人人自危,反美更是大逆不道。

即便不考慮媒體的偏好,兩岸交流的效果也需辯證看待。孫亞夫李鵬等大陸涉臺學者最近編撰的《兩岸關係40年曆程》一書就承認,兩岸交流固然有助於改善彼此認知,但有時候也會產生反效果。比如,一些臺灣民衆親眼看到有大陸人隨地吐痰插隊買票、大聲喧譁等,於是對大陸抱有深刻的負面印象

當然,我們對兩岸交流也不必過於悲觀。無論當局之間如何勢不兩立,媒體如何煽風點火,部分民衆如何執迷不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仍是最深層的主流民意。事實上,只要兩岸交流有利於實現兩岸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一定能積累起強大的正能量。在疫情的艱困條件下,許多大陸單位人士爲臺企臺胞排憂解難,不少臺灣人也爲維護兩岸交流殫精竭慮,只不過這些事情上不了頭版,登不上熱搜。未來需要更多人爲積累兩岸正能量而努力,同時也應當爲發出兩岸好聲音創造更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