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一家人》南島語族的起源在福建
平潭。(圖片來源:網路)
舒服、平常的人生是身心的輕鬆和愉快,在隨機的人羣和時空中,得腸胃之美,受讚賞之言,寒暑輪迴,冷熱不侵,便可快意或平靜地走完這一生。但似乎是上天害怕人們因忘乎所以而陷入庸常,於是總要找一些問題來拷問。最近,我接到的拷問便是從一堆「歷史的垃圾」而起的。
福建平潭上攀村的「龜山考古遺址」,在幾塊掘出的方形工作面底層,密集錯落地露出瓦礫一樣的塊壘,據解說者介紹,這些是數千年前「南島語族先民」留下的陶器,然而如此密集的堆棄,卻不像是常態生活情況下的遺蹟;他又將我們引導到方形工作面的邊緣,指着一堆貝殼遺物,告訴我們,這是古人丟棄生活垃圾的地方,貝殼因不易化解,便留存了下來。發掘遺址已被巨大的保護棚籠蓋,深達數尺的發掘立面劃出間隔的橫線,標誌着由近及遠的年代,距今最近的也在3000年以上。於是拷問就在這些被泥土包裹的史前陶器和尖利的貝殼殘渣中,攜着歷史的隆響向我發出:這些像是集中遺棄的陶器是否傳遞着一場激烈討論後,做出重大抉擇的信息?而那些厚厚堆積的食剩貝殼殘渣又可以窺見史前時期上攀村一帶怎樣的熱鬧生活以及生產場景呢?
我對「南島語族」及其何來何從的身份和行止產生了探尋的興趣,緊跟着解說人來到了離發掘現場不遠的考古展廳,展廳由上攀村的石厝民居改造而成,屬於「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裡面陳列着一段時間來,在平潭島發現的各種史前時期的古物,印證着一段生動卻遠去的歷史。我們在一塊題爲「南島語族遷徙圖」的展板前止步,浩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藍色版圖上,從平潭島伸出的黃色箭頭向東西南北延伸,像一個巨大的章魚,伸出長長短短的觸鬚,自7000年前章魚觸鬚伸向東方開始,每隔一千或四、五百年,觸鬚便達及一處島域,臺灣 、菲律賓、印尼、夏威夷、復活節島、新西蘭、馬達加斯加等,縱橫數萬裡的大洋,星羅棋佈的島嶼被強勁的觸鬚連接起來,似乎顯示了一個龐大族羣的深遠淵源。
從歷史記載和研究得知,集中生活於南太平洋如繁星般島嶼、已經繁衍數千年的「南島語族」是一個支系龐雜的族系,他們共同的故鄉和祖先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古越族」,除顯著的語音詞彙、語法邏輯、文化習俗和考古文物證明以外,南島語族源出中國福建爲代表的東南地域,已爲「古DNA技術」證明。作爲一個非專業人士,我無法對此論斷做出專業的評論,但大量南島語人面相的「中國化」已是最直接、也最有力的證明。我所感興趣的是,古越族祖先因何原因要棄陸投海,逐浪漂浮,到漫漫汪洋里居海求生呢?
是基因遺傳裡的「遷徙記憶」作用的結果嗎?遷徙恐怕是一切生物共同的基因和歷史,據人類基因科學家的研究發現,10萬年以前,人類共同的祖先在非洲的東部走向各大洲,其中的一支黃種人祖先經過數萬年的跋涉,在距今1萬年前,繞過老撾的崇山峻嶺,從越南、廣西方向進入中國,沿着海岸線往東北走,形成了百越民族。科學家的歷史溯源令人心潮激盪,這是一場多麼不可思議的遠途遷徙,數萬年的遷徙足以形成文化基因而影響後來者的意識和行爲了吧?但遷徙意味着丟棄,意味着更艱辛的開拓和積累,因此大多數的遷徙仍是出於被迫。而古越人的祖先,所處的時代已是史前的史前,數萬年前的時空裡發生的故事,我無從判斷,大概也脫不了「天災人禍」的範圍吧。這一點在中國南方繁衍定居的「百越人」給出了證明。大約在七、八千年前,以寧紹平原爲中心的東南大陸架發生「海侵」,海水上涌,淹沒了古越人的生息之地,迫使他們離開家園,開始了大規模的遷徙,或向陸地深處,或憑藉其擅長的原始獨木舟漂向大海,尋找新的陸地和資源,向東首先是琉球、臺灣諸島,向南則爲南洋和中國東南沿海。這是一種顯性的大規模遷徙,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史前時期,因大小天災所致的小規模遷徙應該是常態——生存從來沒有像那時一樣顯得重要、敏感和脆弱,遷徙也從來沒有像那時一樣顯得悲慼、壯烈和激盪。
我又想起了龜山考古展廳裡的那幅「南島語族遷徙圖」——「距今7000年」,醒目地標註了平潭先民向海洋遷徙的時間,這個時間與東南大陸架海侵的時間大致吻合,是平潭島的陸地面積也受到了威脅,終而促使部族的氏族領袖召集會議,最後決定拋棄妨礙航行的「罈罈罐罐」,棄島乘舟,別鄉向洋嗎?我無法得知,但我知道他們一定是離開了,而且心懷悲慼,當然也胸懷勇氣。
人與自然的搏擊往往沒有自身的爭鬥頻繁和嚴酷,無論是生存之需還是發展之需,人類之間的爭鬥都更加頻繁。曾經從非洲東部走出的黃種人祖先分爲了南北兩支,向南而去的最終形成了百越族,向北而去的,則一路從雲貴高原北上,到達甘肅、渭河地域,最終形成後來的華夏民族,大致以秦嶺、淮河爲界,構成秦以後的「南北之爭」,自楚懷王利用越國內亂滅亡越國,經秦始皇到漢武帝所率中原大軍征伐其他越族,前後持續近兩百年的征戰,百越民族勢力逐漸撤離大陸的歷史舞臺。退出的方式除了俯首稱臣,融入華夏,便只有悲情亡命,顯然,大陸已經換了領主,唯有熟悉的海洋是一部分越人的最後選擇,「不勝,即亡入海」,當年閩越王弟弟餘善的話可作爲南島語族先祖向海求生的一個生動的證明。
寫至此處,龜山考古遺址那堆出土的陶器又跳入了我的眼簾,7000年前,中國大陸還沒有發展到「南北之爭」,除海侵等自然災害以外,集體性離島求生還有其他的原因嗎?這已是歷史的謎團。但既然龜山考古遺址的所在地,上攀村至今還有村民居住,其腳下的土地掩蓋的遠古歷史就並非是一個孤單的「7000」年,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南島語族先民下海遷徙是一個延續的過程,此後的遷徙或許脫不了族羣內外的矛盾和鬥爭的動因。
如今上攀村的石厝村居,最早的年代也只是清末民國初,千百年以來,物換星移,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生生息息,聚聚離離,已經沒有人知道腳下的土地深處埋藏着祖先離別的故事,自然也不知道自己的血脈裡也留存着遠行的基因。對於普羅大衆而言,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樣的終極之問並非是必知和必答的問題,但儘管如此,作爲客觀事實,遠行依然與人類的演進同步、並深深地刻在人類生命的文化豐碑之上。
南島語人的遷徙和形成如瀚海闊遠,如星島迷濛,到今天,已經飄過了數千年的波濤。遷徙已經成爲這個族羣的「千年之歌」,他們不斷地登陸,不斷地離島,不斷地漂泊,又不斷地登陸,以令人難以想像的航海智慧和堅韌意志找尋着自己棲息的家園。距今6000年以往,他們終於像先後落下的波濤,基本安定下來,找到了各自所屬的家園,臺灣、夏威夷、菲律賓、馬來西亞、新西蘭、馬達加斯加,直至一個孤懸於太平洋深處的「復活節島」。六千年,無數次的艱難遷徙,在大洋的波濤裡遠行,我們無從知道這些遠行的具體原因,令人驚歎的是居然可以駕着簡陋的木筏和獨木舟,漂浮萬里,向西到達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居然可以一往無前,向着太陽升起的方向飄蕩,最後將自己放到一個自稱爲「世界中心」的火山島——復活節島上。
漂到馬達加斯加的南島語人已經在出發前發展爲馬來族羣,登島後又與同樣爲外來客的非洲班圖人混血融合,成爲馬達加斯加新人類,血脈與文脈的融合,使族系的大樹開出了多彩的枝葉,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遠行」。而落腳於復活節島的波利尼西亞人族羣,在豎立巨大的「摩艾」神像後,曾經的輝煌已經淒涼地落幕,土着們或再次棄島離開,或爲奴隸被抓離,近千年積累起來的文化被消滅,以至後代土着竟不知祖輩的歷史。
我之所以將南島語族遠行的東西兩個遠點的島嶼專門提出來評說,是因爲發現這兩個島嶼的故事代表了南島語族的集體形象,代表了南島語人先輩數千年來的期望、眺望、搏擊、開拓、艱辛,以及榮枯和新生的歷史。
回頭再看平潭龜山考古遺址的那堆裹着泥土的陶器,眼前無數條曲曲直直的陸路、水路,以及大江大海在我眼前伸展開來,上面遠遠近近是快速移動的人羣——人生天地之間,遠行既是一種方式,也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勇氣和胸襟,人生爲客,並非是孤寂悲慼的代名詞,我願將此看作生命的壯歌而禮讚之!
(田剛/福建廈門)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延續《旺報》兩岸徵文活動,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