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一家人》紀念那段永遠青春的南京時光

學生行囊裝什麼,反映了大陸時代變遷。圖爲2014年10月7日,南京大學開學景象。(新華社

當年讀研究所時候,有機會南京大學交換學生一學期,是一段寶貴而愉快的人生經歷,其中有幾件關於兩岸差異趣事,至今印象深刻。

在南京時,我有個當地的好朋友,我們兩人經常討論兩岸話題。彼此有時候會因爲意見不同而有「激烈討論」,不過交情反而越來越好。有一次竟然用手機簡訊跟他辯論,究竟是繁體字或簡體字比較優越的問題(當時還不流行智慧型手機),我傳繁體字,他傳簡體字,一封又一封簡訊,你來我往。

習慣簡體字的閱讀

他之後傳來一封簡訊,有點哀怨地說:「你沒發現我用繁體字傳短信(即簡訊)嗎?」我愣了一下,因爲我真的沒意識到他用繁體字。其實上大學後,因爲讀文科關係,我們常有看簡體字論文的機會,雖然讀簡體字不成問題,但對臺灣人而言,時常會覺得「卡卡的」,閱讀速度不如看繁體字這麼流暢。可是直到此刻我才發現,雖然有些簡體字,我還是看不懂(不過從前後文大多猜得出來),但已經不知不覺習慣簡體字的閱讀,甚至潛意識分不出兩者分別了。

我雖然很快適應在南京的生活,但是說實話,始終吃不習慣當地食物。有一次在學校附近,竟然發現有賣「臺灣便當」的小館子,便興沖沖跑去吃,不過進門一看到菜單──「西紅柿雞蛋打滷飯」、「酸菜魚片打滷飯」等,我心中一頭霧水,這是臺灣便當!?

店家攀談才知道,原來他們是江蘇南通人。雖然號稱是「臺灣便當」,但畢竟是賣給南京人吃的,並不是專賣給臺灣人吃的,口味自然就在地化了。跟當地食物的重口味相比,這家小館子的食物比較甜,臺灣人會覺得好吃;後來跟福建同學聊天,才得知臺灣人跟福建人一樣,口味偏甜。每當我想念家鄉味的時候,還是忍不住去吃這家南通人賣的「臺灣便當」。

南京一別已多年

那個學期在南京的收穫很多,包括鍛鍊酒量。我原本在臺灣很少喝酒,現在的酒量,完全是在南京被當地師友訓練出來的。回到臺灣後,有一次得知吳教授從南京來臺北訪問,我抱着興奮的心情跟他見面,因爲時光匆匆,南京一別已是四年。吳教授邀我入座一起用餐,帶我跟其他師長敬酒,一杯又一杯;突然間又想起那個學期,幾乎每個禮拜都被南大師友請吃飯,席間暢飲啤酒,醉醺醺走回學生宿舍日子

太多精彩的回憶

那個學期在南京讀書,充滿太多精彩的、浪漫的、瘋狂的回憶,經歷的許多事情,我都是抱着「這將是我人生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心情,非常珍惜地去體驗與感受,然後埋藏在心底

有一次偶然聽到方大同音樂,又勾起了那個學期的南京記憶。因爲在南京的時候,幾乎每天在宿舍聽方大同《橙月》專輯的歌。因此,方大同的音樂對我有了不同的意義,我的QQ與微博頭像,都是《橙月》的專輯封面,那張方大同的半身照,甚至每一次去KTV,都會點方大同的歌──這是我紀念那段永遠青春的南京記憶的小秘密

路向南/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