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一家親》作家藍博洲:大陸也要宣傳臺灣抗戰史

1940年客家青年鍾和鳴放棄大學學業與蔣渭水的女兒蔣碧玉(中間)等五人前往大陸尋找抗戰組織。 (藍博洲提供)

長期從事臺灣抗日戰爭史研究的作家、臺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藍博洲15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電話專訪時表示,臺灣抗戰史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抗戰史而言意義重大。宣介這段歷史,有助廓清檯灣社會的迷霧,讓兩岸民衆進一步認識臺灣、瞭解臺灣,消弭隔閡。

77年前的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三個月後臺灣回到祖國懷抱。藍博洲最初關注這一領域,源於20世紀80年代末期島內「臺獨」分裂勢力對「二二八」歷史事實的歪曲。他沿着「二二八」的歷史脈絡瞭解日據時期臺灣反抗運動的歷史,開展調查研究和採訪。「作爲一個臺灣人、一個寫作者,應該深入認識臺灣以前發生過什麼。」藍博洲說。

1895年甲午戰敗後,臺灣及澎湖列島被割讓給日本,藍博洲認爲,自那時起臺灣軍民就開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鬥爭。但長期受殖民統治,加之抗戰勝利以來臺灣當局未認真處理這段歷史,歷史教育亦不受重視,導致民衆對相關史實的認知少之又少。

他認爲,在此背景下,梳理日據時期臺灣民衆抗日曆史,對於民衆瞭解現今的臺灣問題、廓清迷霧有重要現實意義。

在近年出版的《尋找祖國三千里》一書中,藍博洲講述了臺灣青年吳思漢爲參加抗戰隻身回到大陸的故事。當年,放棄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學業,吳思漢穿越朝鮮半島,過鴨綠江,潛入東北、華北淪陷區,最終抵達重慶。與他一樣,那一時期有不少臺胞出於覺醒的民族意識,克服重重困難回到大陸、參加抗戰。

「那一代人親身體會到被殖民、遭歧視的切身之害。」藍博洲說,這些志士仁人此前並不曾到過祖國,但對祖國就是有一種深刻的嚮往。

藍博洲指出,現今,島內不少年輕人在崇尚日本文化、兩岸長期對立的背景下成長,更受到問題教科書的誤導,缺乏基本的歷史常識和是非價值判斷。

面對問題,藍博洲策劃的「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自2015年起在兩岸巡迴展出。展覽用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和文字敘述,詳盡展示了自1895年割臺至1945年臺灣光復的50年間,臺灣民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迴歸祖國懷抱的鬥爭歷史。

藍博洲說,這場展覽,「總的來講就是反『臺獨』」。以三個關鍵詞來概括,一是「反殖民」,即爲反對日本殖民統治。二是「臺灣光復」,每年10月25日「光復節」曾是臺灣法定節假日,但在陳水扁當政時期被取消。三是「日據時期」,這是針對有人聲稱臺灣是無主之地、將日本殖民統治稱爲「日治」並藉以製造謬誤、蠱惑民衆。

首展在藍博洲的家鄉臺灣苗栗拉開帷幕,隨後持續有學校、地方社區與他聯繫,邀請前去展覽;展覽也受到大陸方面關注,他便帶着這些史料跨越海峽,走過廈門、上海、北京、安徽,將這段歷史講述給大陸同胞聽。

藍博洲認爲,大陸也需要宣傳臺灣抗戰史,讓大家認識到臺灣也有抗擊侵略者的傳統。

截至去年,展覽已走過約50站,藍博洲期待這項工作以更大力度持續下去,希望借展覽補臺灣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足,讓更多臺灣民衆,尤其是青年接觸真正的臺灣日據時期歷史,認識到臺灣抗日的光榮歷史。(朱賀)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原題《宣介臺灣抗戰史 臺灣作家藍博洲強調「廓清迷霧 消弭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