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篇/南懷瑾牽線密使穿梭 李、江間接對話 10年間約120次

兩岸分治70年,密使穿梭兩岸傳言始終不斷,李登輝時期最有名的密使,事後也得到當事人證實,當推蘇志誠和鄭淑敏。(圖/本報檔案照)

兩岸分治70年,密使穿梭兩岸傳言始終不斷,大陸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曾披露,兩岸之間的密使交往從蔣介石到李登輝政府從未間斷過,但最有名的密使,事後也得到當事人的證實,當推李登輝時代的蘇志誠和鄭淑敏。

蘇志誠和鄭淑敏與對岸會面,促成了日後的「辜汪會談」,並確立了兩岸以「海基會」、「海協會」往來的體制,堪稱兩岸1949年以來兩岸關係實質也最具體的深化。

藉助國學家南懷瑾牽線,「李辦」的蘇志誠與「江辦」的曾慶紅,開啓90年代兩岸密使聯繫窗口。1992年6月,李登輝派遣蘇志誠、鄭淑敏前往香港,隔天汪道涵以及涉臺事務官員密會

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農曆除夕發表「江八點」,蘇、鄭兩人不久也赴澳門與曾慶紅會面,討論「江八點」及李登輝打算迴應的「李六條」。此行密使具體發揮了「帶話」功能,更有助於兩岸溝通與互信。

但1995因李登輝訪美國康乃爾大學導致隔年臺海飛彈危機,而這也是50年代以來臺海情勢最緊張的一次。1998年10月,在辜振甫訪問大陸,讓兩岸關係一度出現和緩的契機,但隨着「兩國論」的提出,以及扁政府上臺,密使的階段性任務也告結束。

綜觀李登輝時代,整整10年兩岸密使互動最爲頻繁,也發揮最大的功效。1988年李登輝繼承蔣經國權柄,但這12餘年的任期中,也正是臺灣民主化過程產生各種轉型挑戰最嚴峻的時刻;此外,面對國際外交上的困局,李登輝也苦思力求突破之道。藉由與對岸善意接觸興對話,不啻是一種擴展臺灣外交空間策略

黨內非主流逼宮與民進黨來勢洶洶的交逼下,李登輝採取「結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策略,派出密使在兩岸居間穿梭,併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表面上高舉統一旗幟,讓兩岸關係逐漸和緩,李登輝也因此有餘裕處理來自黨內外的挑戰,讓任內的權力基礎更加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