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策/馬英九傳遞善意 兩岸互動仍看賴政府

前總統馬英九。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前國安會秘書長丁渝洲提到當前臺灣的處境說:「高估國軍的實力,整個社會沒有任何憂患意識;嚴重被撕裂的臺灣,毫無理性討論事情的空間。」馬英九前總統明起赴大陸展開他的和平之旅,他的用心值得肯定,但在臺灣社會嚴重分歧下,能達到什麼效果,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丁渝洲曾任民進黨陳水扁政府的國安會秘書長,他在另一位前國安會秘書長鬍爲真發表新書之際說出對臺灣的四點憂慮。

胡爲真新書是在陳述中華民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退守臺灣,面臨驚濤駭浪、生死存亡的歷程。那時中共積極準備攻臺、美國袖手旁觀,臺灣內外交困,端賴國軍死士與外交人員折衝,力挽狂瀾,才穩住臺灣至今。

此也印證當年臺灣是上下一心、精誠團結才能化險爲夷。對照當前臺灣是個撕裂、分化的社會,借鑑歷史,丁渝洲、胡爲真、蘇起、馬英九等人的憂心其來有自。

長年搞情報的丁渝洲稱「高估國軍的實力」,國防部長邱國正日前也爲兩岸緊張局勢睡不好覺等,面對中共軍力日益膨脹,國軍的應戰能力確讓人難以放心。

臺灣能度過一九五○年初的危難離不開韓戰的爆發,在美國重新檢視對中華民國的政策,臺灣有了美軍的協防後才擋住解放軍渡海「解放臺灣」的圖謀。

一九五四年九月,中共中央發出周恩來主持修訂的「關於解放臺灣宣傳方針的指示」指出:「鬥爭是長期的,因爲我們沒有強大的海、空軍,就要有時間去把它建設起來,最後達到解放臺灣」。毛澤東進一步提出「邊打邊建」,在準備解放臺灣的戰爭中,加強空軍和海軍建設,並推動軍事工作、外交工作、政治宣傳工作和經濟工作。

當年美國介入讓武器不如人的中共不得不暫緩攻臺計劃。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軍備戰,如今解放軍的海空軍已今非昔比:中共的造艦能力、海軍艦艇噸位已是世界第一;中共空軍已跨越戰略空軍門檻(無人機、第五代隱形戰鬥機、與即將服役的新型戰略轟炸機),還有火箭軍的各式長短程飛彈等。

中共軍力逼近美國,丁渝洲才務實的說:「我方感謝美國,但不能把國家安全完全寄託於美國」,「美國在臺海軍事優勢快速下降,若美國以軍事行動介入臺海,將是美國建國以來最大的戰爭風險。」而美國一旦介入,在大陸的主場優勢下,對臺灣更是一場大災難。

丁渝洲說,「臺灣毫無理性討論事情的空間」,更是一針見血點出臺灣的困境。臺灣面對問題要嘛當鴕鳥,要嘛就給人貼標籤,說不過就開始胡攪蠻纏。民代情緒性的意見、網路的帶風向以及立場偏頗的媒體,將大衆帶入一個危險境地,對臺灣可能面臨的兇險毫無所悉。

在紛擾下,馬英九前總統連續兩年赴陸交流、傳達善意,希望降低兩岸緊張局勢,此行也極有可能「馬習二會」。馬英九深知兩岸的實力對比與當前的兵兇戰危,馬英九站在臺灣(中華民國)立場上,希望大陸能「互不否認治權」,但想要拿回被大陸沒收的「海峽中線」、「金廈海域禁限制水域」,恐事與願違。

馬在民進黨繼續執政及臺灣當前莫衷一是的氛圍下,所能發揮作用有限,但他或能爲兩岸緊張的關係鬆一口氣,接下來還是看五二○後賴政府如何處理兩岸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