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博弈格局轉爲「準敵我鬥爭」 學者:陸將對臺經濟邊拉邊打

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張弘遠。(資料照/陳冠宇攝)

選後兩岸關係持續緊張,學者認爲,兩岸博弈格局轉爲「準敵我鬥爭」,在經濟層面上,未來可能從惠臺讓利轉爲制裁威嚇,並配合過去的融合發展對臺灣經濟產生「邊拉邊打」的攻勢。

中共研究雜誌社20日於臺北舉辦「我總統大選後中共因應作爲暨認知戰之演變與影響」論壇,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張弘遠於會上發表前述觀點。

張弘遠認爲,在總統大選之後,整體兩岸博弈的格局產生結構變化,從大陸的概念來看,是從「人民內部矛盾」上升到「準敵我鬥爭」。他認爲,未來對臺施壓的趨勢,將從「識時務者爲俊傑」轉爲「敬酒不吃吃罰酒」。

張弘遠指出,未來兩岸政治意識形態朝向對立發展、亞太地緣政治處於高度敏感階段、美國選舉結果帶來美中兩強對抗的激化或減緩,這三項外部結構因素將勾勒兩岸關係的基本狀態。

他說,九二共識曾經發揮將兩岸政治立場對接的功能,但在兩岸關係進入到準敵我鬥爭格局之下,這個連接能力會破碎掉,讓兩岸政治或主權互不否認的可能性越來越低。如此一來,北京除了強化對臺灣的文攻武嚇,在經濟層面上,會從過去的惠臺讓利轉變爲制裁威嚇,並配合過去的融合發展對臺灣經濟產生「邊拉邊打」的攻勢。

張弘遠研判,在520之前,大陸爲了傳遞對臺灣制裁或威嚇的訊號,會針對我方重點產業或廠商再次進行精準制裁。他解釋,從選前富士康遭大陸查稅、中止ECFA丙烯等產品優惠關稅等,大陸對臺經濟制裁逐漸朝向精準化,意在避免「迴旋鏢效應」損及大陸自身產業發展。因此他判斷,未來大陸對臺灣的經濟制裁,將會停留在單一定點的特殊行業,以作爲傳達一些關鍵訊號的工具。

張弘遠憂心,520之後若臺灣踏入兩岸關係的紅區,大陸可能擴大對臺總體經濟的殺傷力與攻擊性,進入「損人不利己」的階段,而不再用理性來思考兩岸經貿關係。我方廠商或經濟主管單位要特別留意此風險性。若兩岸經濟上互相攻擊,可能創造出更明確的產業脫鉤或是經濟斷裂的效果。

他認爲,賴政府時期面對中共經濟制裁的機率與壓力將遠高於蔡政府。未來四年之內,臺商對大陸的投資會減少、對外投資會增加,對臺灣自身的投資會因爲不確定性而進入觀望、特別是對大陸高度依賴的產業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