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觀光逆差達七千三百億,賴政府還在擺爛
去年出國旅客比來臺旅客多出530萬人次、觀光逆差超過4400億元,今年預計進一步擴大。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季相儒攝影
新冠疫情曾重擊國際觀光業,但去年起各國觀光業開始復甦,全球平均回到疫前八成八,歐美回到疫前九成以上,中東甚至比疫前成長二成以上。但臺灣卻未能在這波「疫後觀光紅利」中受益,仍持續低迷。二○一九年國際旅客來臺爲一一八六萬人次,二○二三年只剩六四八萬人次,衰退四成五以上。今年到八月底爲止,雖然來臺旅客已有六四一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三成以上,但估計全年恐仍無法超過七五○萬人次,遠低於疫前水準。
境外觀光客嚴重衰退,與臺灣成爲難兄難弟的是中國大陸。二○一九年約有九千八百萬國際旅客到中國大陸,去年只剩下三千五百萬人次。但兩岸最大不同,是大陸國旅十分暢旺,去年國內旅遊人數達到新高,今年國內出行遊客的經濟貢獻也將超過疫情水準而創新紀錄;至於赴陸國際旅客,今年上半年也較去年同期大增一點五倍以上,與臺灣國內、國際旅遊雙雙衰退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語。
國際旅客來臺人數暴跌主因之一,是陸客急遽減少。二○一九年來臺陸客仍有二七○萬人次,去年卻只剩二十二萬人次,跌幅超過九成。除了陸客,各國旅客來臺人數也普遍減少,日本旅客少了一二三萬人次,南韓、香港也各減少近五十萬人次。僅陸、日、韓、港減少的觀光客人數回加,就足以讓來臺國際觀光客回到一千萬人次大關。
臺灣旅遊業巨幅衰退,既有天災,也有人禍。國內旅遊業的暢旺,起自馬政府時期開放陸客來臺觀光,此一時期國際旅客來臺也突破千萬人次。蔡政府上臺後,兩岸關係緊張,但因多方獎勵補助東南亞等國際旅客來臺,勉強延續觀光業榮景,陸客減少的衝擊未立即浮現。但綠營一系列「陸客不來,反而變好了」的操作,也埋下隱患。疫情期間,蔡政府並未藉機重整觀光設施與措施;長期封鎖國境,雖讓國旅一度暢旺,卻掩蓋了這些決策失當與不作爲的負面影響,也造成了疫情解封后,國際觀光已經恢復榮景,臺灣旅遊業仍在苦苦支撐。
在日前一場座談會上,旅遊業者直指「兩岸關係緊繃,會讓國外旅客覺得不安全」,是臺灣無法繼續吸引日韓觀光客主因之一;業者說,臺灣被國際旅遊列爲「高度小心、避免非必要旅行」的橙色燈號,當然會影響國際旅客來臺意願。而造成這樣的「橙色燈號」,民進黨政府有直接間接的責任。
除了震災與風災的衝擊外,上述政治與政策因素,加上頻頻傳出如墾丁「天價旅遊」、綠營支持者「抵制花蓮旅遊」行動等,都對觀光業造成負面影響。天災與人禍的惡性循環、交互影響,使不少國人寧可出國旅遊,而不願在國內旅遊,當然也讓外國旅客對臺觀光卻步。
中國大陸自去年起陸續開放對歐洲十二國的單方面免籤,今年更擴及紐、澳等國,爭取國際觀光客的決心溢於言表。民進黨政府慣以「封閉、專制」形容對岸,但無論在爭取國際觀光客或擴大國旅市場,除了撒幣補助,似乎別無他法。如不思讓臺灣旅遊業「轉骨」,並拋下政治意識形態拚觀光,旅遊業振興恐怕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