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業績“大變臉”

去年,有人給時任博世中國總裁的陳玉東送了一把刀,刀上五個大字:“快刀斬亂麻”。

送刀的人是吉利零部件採購公司總經理方成龍,他從博世採購汽車零部件,希望博世能降降價。

陳玉東秒懂:這不是讓他去“刀”別人,而是讓他“自刀”。

那段時間,像博世這種給車企做配套的供應商日子不好過。車企是甲方,都在打價格戰,吉利在外邊挨完打,轉身就來打博世這個乙方,博世是有苦說不說。

“甲方爸爸”中有一個例外——理想汽車。這一年理想可謂風頭無兩,L系列的幾款車,不僅賣得多,還賣得貴,且不降價。銷量節節攀升之下,公司有賺頭,員工有奔頭,供應商有搞頭。那些給理想供貨的零部件公司,都發展得很好。

今年初,理想董事長李想大手一揮:今年的銷量目標提高到80萬輛。話音未落,供應商馬上跟着擴產、招人,步伐跟上。

沒多久就發生了理想MEGA的P圖事件。有人給理想的新車MEGA P了一張圖,本來設計很前衛的一款車,一下就有了陰森的味道。隨後,大量用戶退單,理想的月銷量大幅下滑,公司股價暴跌。

那些追高買入理想股票的投資人傻眼了,他們發動集體訴訟,要求理想汽車賠錢;剛買了2024款理想L系列和MEGA的車主也傻眼了,因爲剛提完車就降價了;供應商在發愁,剛佈置完產能和員工,這眼看着要減量了;員工也很慌,理想開始大裁員了……

根據5月20日發佈的財報,理想一季度盈利閃崩,經營利潤轉負,車輛銷售毛利率跌至20%以下。財報發佈後,理想股價大跌超過12%。

陳玉東的那把“刀”,如果給到理想,應該往哪砍呢?

MEGA拖累了理想的業績

MEGA上市失利,是理想由盛轉衰的開始。3月1日MEGA發佈之後,理想的股價持續下跌,市值腰斬。

這的確是MEGA的鍋。MEGA不僅自己銷量崩了,還影響了理想L系列的銷售,進一步影響了公司的財務業績。

首先是佔用了公司資源。此前李想承認,理想MEGA節奏的混亂,讓銷售團隊大幅減少了服務L系列用戶的時間和精力,主力車型理想L8甚至連店面擺放的位置都沒有了。

其次是損害了品牌形象。MEGA被P圖惡搞,理想是受害方,但客觀上確實影響了一些用戶買車的“心情”。被P圖植入的主觀印象,是做多少精美的宣傳片都極難挽回的。

MEGA上市的第一個月,只交付了3000多輛,距離“單月8000臺銷量,成爲50萬以上銷量第一”的目標差了很遠。而且目前來看,MEGA的銷量沒有太大起色。這不是競品的問題,也不是產能的問題,完全就是產品自己的問題。

整個一季度,算上MEGA與預期銷量的差額,以及被影響而減少的L系列銷量,理想一共少賣了大約2萬輛車,少賺了60億人民幣。

這讓理想的收入增速,從百分比前遙遙領先的三位數,降到了36%——一季度收入256.3億元,近四個季度最低。

製圖 / 定焦

理想甚至虧錢了。一季度,理想產生經營虧損5.8億元,去年同期是盈利4.1億元,上個季度是盈利30.4億元。落差太大了。

經營利潤是最能反映企業真實經營情況的利潤指標,它不受利息支出、投資收益等各種雜項的影響。經營利潤轉負,說明理想的壓力確實很大。

但在賬面上,理想的淨利潤是正的——10.69億元的利息收入和投資收益,直接抵消了經營層面的虧損,最後在賬面上還盈利5.9億元。當然,下個季度這筆錢能有多少,就不好說了。

無論財務數字怎麼變戲法,理想今年一季度的財務業績,都是過去五個季度最差的。

還有一些賬是很難算清楚的,比如MEGA的前期投入、沉沒成本,以及對後續純電車型開發的影響。汽車的產業鏈條很長,從產品定義、平臺開發,到零部件定製採購,再到整車生產,以及最後的交付,一般要花費數年。這意味着今年我們看到的理想MEGA,很多成本是在前幾年就砸下去了的。

如果這款車的銷量一直不及預期,影響可不只是少賣幾臺車,前期的研發成本如何分攤將會是個問題。而很多成本,是收不回來了的。

這也是理想的業績,在一季度受到這麼大影響的原因之一。

降價“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一季度理想還幹了一件事——降價。

之前理想一直不肯降價,或者不承認降價,一般是門店給出各種優惠讓利,起售價卻一直死死咬住不鬆口。這麼做,一是想多賺點,二是怕老車主鬧事。

但爲了給2024款理想L系列車型讓路,今年1月,理想把老款車型降價了,幅度在3.3萬-3.5萬元。這在之前從未有過。

所以一季度賣出去的理想L9、L8、L7三款車,是歷史上最便宜的,它們直接拉低了理想的單車售價,也降低了單車收入——從去年的34.9萬元降到了30.2萬元。請注意,這還是包含了MEGA的前提下,MEGA售價50多萬,如果將它去掉,L系列的實際單車收入更低。

製圖 / 定焦

MEGA上市失利後,理想又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對剛上市不久的2024款理想L7、L8、L9與MEGA進行降價,幅度在1.8萬-3萬元。其中,明顯定價過高的MEGA直降3萬元。

降價的副作用很大,直接傷害毛利率。

毛利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代表企業的造血能力,是投資人最關注的指標之一。

理想將20%設爲公司的毛利率目標。李想曾說過,保持20個點以上的毛利率,企業才能健康地發展,在做任何長期投資的時候,纔可以不慫。在年初財報會上,CFO李鐵也重申了2024全年的毛利率目標“仍是保持在20%以上”。

一季度,理想的車輛銷售毛利率降到了19.3%,跌破了20%的分界線,公司毛利率降到20.6%,勉強維持在20%之上。

製圖 / 定焦

瞭解了理想的毛利率變化,我們就能理解,爲什麼最近理想要裁員,甚至連被視爲“長期投資”的智駕團隊也未能倖免。

降價的車企也分爲兩種,一種是要面子的,會在意老車主的感受,給點權益和好處,彌補老車主遭背刺之後的心理落差;還有一種是不怕死的,任憑車主拉橫幅鬧事,管它洪水滔天。理想,屬於前者。

2024款L7、L8、L9以及MEGA降價後,理想拿出來一筆錢,給那些已提車的用戶補償。比如有人3月提了2024款L8 Max,4月這款車降價了2萬,理想直接把這2萬退給車主,現金打款。

客觀地說,錢進了腰包還能再掏出來的車企,真的不多。厚道如蔚來,去年降價3萬那波,也只是把換電權益拆分,給了老車主幾萬塊錢的現金抵扣權益,“鐵公雞”特斯拉就更別提了。

降價補差價最大的一個問題,是這個窟窿誰來填。有人簡單測算了下,如果理想3月交付的都是2024款新車,要付出的現金補償大約在4.8億元左右。這是要直接從收入中減掉的。消息公佈當天,理想港股股價一度跌超9%。

不過事情沒那麼簡單。自己挖的坑,不一定自己填。就像我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吉利不是給博世送了一把刀麼?供應鏈夥伴們降一降,一起扛,主機廠的壓力就小了。

目前尚不明確這部分成本具體有多少,以及理想讓供應商承擔了多少,要到二季度財報中才會揭曉。

李想糾錯,理想開始過緊日子

在推進純電車型、推廣理想MEGA的過程中,毫無疑問,理想犯錯了。李想也很坦誠地進行了自我批評和反思,他說:“對於慾望的追求,讓我們變成了自己討厭的人。”

因爲去年的成功,李想被神話了,以至於“從上至下過於關注銷量和競爭,讓慾望超越了價值”。

具體而言,理想對純電戰略節奏誤判,錯誤的把理想MEGA的從0到1階段(商業驗證期)當成了從1到10階段(高速發展期)進行經營。

這是很多創業公司容易犯的錯,一上來就想做從10到100的階段,沒有蘋果的命(人和資源),得了蘋果的病(胡亂招人和花錢)。

事實上早在多年前,李想就曾總結過,很多行業領先者在行業轉型和技術轉型的時候之所以不成功,也是因爲不願意再幹從0到1的階段。他特意強調,這是大企業轉型失敗的根源所在,也是後來者和新勢力們的機會所在。

看來道理他都懂,但最後他還是踩了這個坑。

2021年結束的時候,理想有11901名員工,2022年底這個數字變成19396,去年底是31591。相當於僅去年,理想就新增了12195名員工,比2021年的總人數還多。

MEGA第一個月的銷量成績出來後,理想宣佈開啓矩陣型組織2.0升級,同時進行多個部門組織架構調整,隨後就是一輪全公司的人員優化,涉及人員可能超過5000人。根據公開信息,此次優化較多的部門是招聘部、銷售服務運營部和智能駕駛部門。

全年銷售80萬輛的目標確定完不成,同時也不需要那麼多人了。

對於二季度,理想給出的銷量指引是10.5萬輛至11萬輛,4月份理想交付了25787輛,這意味着5月和6月的月交付量要達到4萬輛左右。這個指引低於市場預期,導致理想在財報發佈之後股價大跌。

好在李想是一位非常善於學習的CEO,具備極強的自我修正能力。調整組織架構、變更銷售策略、推遲發佈純電SUV,這一整套糾錯的動作堅定果決。

就像一位投資大佬說的,改正錯誤要儘快,多大的代價都是最小的代價。

畢竟,理想還有資本,不像一些剛起步的車企,只有一次出牌的機會。4月剛上市的理想L6,承擔着帶領理想掙脫泥潭的重任。只是,接下來的一段時間,理想也要過緊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