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文/生態遊憩區需要多大的馬路?

▲「黑面琵鷺」進駐南布袋溼地。 (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文/李偉文

今年入秋至今,飛越四千公里的黑面琵鷺陸陸續續抵達臺灣西南部海岸溼地,至11月中旬已達一千多隻。據去年底至今年初統計,全世界總共有3259只黑面琵鷺,其中有2015只在臺灣過冬。

我們都知道,如果要看黑面琵鷺就要到臺南七股,徒步涉過長長的潮間帶,然後架起巨大的望遠鏡,才能看到這種帶着巨大湯匙,優雅又漂亮的大鳥。這些年,有些黑面琵鷺往七股南邊與北邊的溼地擴散,高雄茄萣溼地也可以看見牠們的蹤跡。

更特別的是,在茄萣溼地,你不用走一大段路,也不需巨砲般的望遠鏡,站在尚未擴寬的小路旁,黑面琵鷺就在你一、二十公尺前面飛舞、覓食。

茄萣溼地位在高雄市茄萣區的東南角,最早先爲鹽田,後來不曬鹽廢棄後,因爲鄰近地區興建興達遠洋漁港,將這片荒廢的鹽田作爲挖掘漁港底泥的棄土區,無心插柳之下,創造出廣達170公頃的溼地,成爲南部候鳥重要棲息地之一。

▲世界瀕危物種黑面琵鷺。(圖/取自臺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粉絲專頁

很可惜的是,最近因爲濱海公路擴寬,將原本穿越村落的公路往南繞道,將溼地從中橫切爲二,近陸地沒有水源那半邊溼地就逐漸陸化,同時擴寬的公路沒爲村民帶來好處,反而因車子不再停留而逐漸蕭條。

最近到茄萣賞鳥時,當地生態保育團體志工很擔心地說,政府又計劃從已繞道的濱海公路再築一條大馬路拉進村落,那原本只剩一半的溼地屆時又會被腰斬爲二,他們擔心那些候鳥的棲地變小後又被往來的車輛干擾,這片難得的鳥類天堂就將從此消失。

我在那段八線道的濱海公路守候着,沒有幾輛車經過,而附近的興達遠洋漁港也完全沒有遠洋漁船停泊,看來也是一個耗費巨資卻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蚊子館。

嘆了一口氣,又想起多年前環保團體與一些社會意見領袖在「反對興建蘇花高速公路」的記者會上,侯孝賢導演講了好幾次「蓋馬路誰不會?!」

工程示意圖,圖爲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處工程。(圖/公路總局

我很同意侯導說的,蓋馬路有什麼難,這正是臺灣各級政府最善長做的事,反正編預算招標,一大筆錢就花掉了,既有政績,搞不好還可以從承包商那裡撈點油水。工程再難,反正科技都可以解決,國內技術做不到那就開國際標嘛,反正花的又不是我的錢。就像解決水土保持問題一樣,那邊會土石流,那邊會淹水,那就蓋堤防嘛,反正用厚厚的水泥擋起來就好了,編預算招標誰不會?

是的,蓋馬路誰不會?!

臺灣蓋了四十年馬路,早應該脫離了那種只要談到『爲地方發展着想』,就是蓋愈來愈大的馬路,蓋一堆「蚊子館」吧?

蓋馬路誰不會?花錢誰不會?難就難在如何把錢花得有價值。

有臺灣觀光教父尊稱的嚴長壽先生多年來不斷提醒:「週休二日實施後,臺灣國內旅遊市場早已飽和,在各地方拚命發展觀光事業下,不少飯店、民宿都已陷入只能作週末生意、平常週休五日的困境,因此民衆該把眼光放遠,要吸引國際旅客不需要蓋高速去回的公路,而是需要能突顯當地特色文化氛圍及景觀。讓遊客可以去渡長假,一去就是三天、五天到七天,而不是開一條高速公路,鼓勵遊客早去早回。

快去快回的旅遊形式對當地要發展高品質與永續的觀光當然弊多於利,以往臺灣斑斑血淚磬竹難書的經驗難道我們都忘了嗎?更何況許多建設不只是毀了環境,還有對當地產業有負面影響,假如吸引到炒作地皮的投資客,相信很快地,公路一拓寬,當地人就買不起當地的房子與土地!

的確,以爲建設就是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也誠如侯導演所說,臺灣的文化,尤其在地的多元文化,纔是臺灣生命的命脈,粗糙的建設,只造就一個庸俗沒有特色的臺灣。

這些年來,除了許多環保團體站在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觀點認爲任何公路的開發必須慎重評估,畢竟我們已經看到許許多多的例子,太多觀光區的公路建設,不管在經濟效益、地方產業發展,甚至對觀光遊憩本身,都是划不來且將帶來極大負面結果的投資。

我們真的該好好思考一下,究竟我們需要哪一類的建設?我們所想像的未來是什麼?

●作者李偉文,長期關注環境與教育的牙醫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圖片爲版權照片,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