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育空洞化 學者批「主題式教學」惹禍

圖爲歷史教育新三自協會自制歷史動畫「鄭和下西洋」。(簡立欣攝)

近日「作家吳淡如國一女兒不識孫中山」、「鴻海創辦人郭臺銘女兒不識岳飛」,歷史教育空洞化成爲議題。國政基金會副研究員劉新圓表示,這些都是「主題式教學」惹的禍,「要說它禍國殃民,恐怕不爲過!」臺灣已經在搞「文化自宮」而不自覺。

劉新圓說,高中世界史的四大主題是「臺灣與世界」、「歐洲文化與現代世界」、「文化的交會與多元世界的發展」、「世界變遷與現代性」,一看就知道編寫時必然會有時序混亂的問題。但一切問題是教改的教授們把國外的「統整」觀念奉爲圭臬、生搬硬套進教科書,本身已經非常荒唐;最讓人憤怒的是:這些大學教授自己教書都不會統整、跨領域,還要求中小學教師執行爭議極大的課綱與教科書,中小學教師如果反彈,就會落得「落伍」、「自廢武功」的罵名。

當初歷史、地理、公民統整爲社會領域,或許是有感於過去學生只會死記硬背,出發點是好的;但統整教學卻過度輕視「記憶」的重要性。劉新圓說,倘若學生對過去幾萬、幾千年人事物的發展脈絡,缺乏一個整體認識,那麼根本談不上思考或建構;在基本認知近乎空白的狀況下,大部分學生就會陷入鬼打牆的空泛討論。她舉例,像她兒子讀高二時,就曾抱怨「宋朝是怎麼來的都沒交代,就要討論當時中原與遊牧民族的互動,根本一頭霧水」。

劉新圓說,歷史科還有一個弱點,就是容易受政治操弄。當初草擬課綱的教授,秉持教改理念,也包括要擺脫民族精神教育,他們未必支持臺獨,但因爲後現代主義的「去中心化」,與獨派的「去中國化」有微妙的共通性;加上許多後現代主義的奉行者往往不遺餘力地批判(強調理性的)現代主義,頗有「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調調,跟解嚴後一波波對當權派發動攻擊的氛圍隱然不謀而合;而獨派人士也樂於利用後現代主義的教育理念,來合理化歷史的去中國化。如此就發生了李登輝主政時期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以空間主宰時間,以地理霸凌歷史。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中華民國史被腰斬:學生先從1945年以後中華民國「接收」臺灣,知道中華民國的存在,而且可能把它視作「外來政權」,等到讀中國史,進入20世紀以後,纔出現中華民國的創建。如今108課綱的中國史被融入東亞史,更是支離破碎,慘不忍睹。劉新圓說,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都會強調立國的精神,歌頌建國先烈的偉大貢獻;只有我們的愛國精神的建構,卻已經被破壞殆盡。

劉新圓說,當初建構式數學教了幾年,大家發現孩子程度明顯落後,民怨沸騰,教育部被迫喊停。相較之下歷史科被消滅的危機,不是那麼立即而明顯,再加上涉及政治,有些立場偏頗的人甚至以「中國不是我們的國家」爲由,拍手叫好,殊不知,我們已經在搞「文化自宮」而不自覺。

劉新圓進一步說,其實愈是大家以爲「不能當飯吃」的「科目,受到統整、領域教學的迫害愈深,最嚴重的是藝術人文科,強迫把音樂、美術、表演「統整」在一起,這跟歷史的主題式(或稱議題式)教學一樣,就是一羣聰明人被逼着一起做糊塗事。

劉新圓認爲,不管認不認同中國,中國史對臺灣人都非常重要,因爲中華文化是我們文化的根,失去根,孩子的人文素養必然淺薄;就算把中國當敵人,那更應該瞭解它,不僅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是因爲中國大陸與臺灣最近,再怎麼做也不能擺脫它的影響。

劉新圓說,她大二時發生天安門事件,當時物理教授抱怨中學歷史課本愈來愈薄,只剩他們當年的二分之一,歷史觀念遠不如他們;如今歷史課本又是劉新圓當年的一半。它的惡果短期之內看不到,等到這羣孩子到了未來成了主人翁,如果治國者、決策者缺乏歷史素養,很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禍害千年。這種危機是普遍性的,比起政權或民族精神,更要嚴重而深遠。

劉新圓建議,其實以前高中就有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既符合主題式教學,又擺脫政治及民族精神教育,還能規規矩矩地從古敍述至今,讀過這門課的學生也都覺得很有趣,且深受啓發。事到如今,如果學生修完臺灣史之後,直接改成讀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說不定反而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