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產業投資“退燒”的三點思考

近段時間以來,多家上市公司宣佈暫緩或終止鋰電項目,鋰電產業投資熱情減退。

比如,華軟科技終止總投資4.5億元的兩個電解液添加劑項目;安達科技公告轉讓內蒙安達60%股權給贛鋒鋰業,原計劃雙方是以內蒙安達爲平臺,建設年產2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項目。此外,有上市公司表示,鑑於新能源電池市場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公司決定暫緩項目建設,並等待最佳實施機會。

從上市公司一擁而上爭搶鋰電項目到如今紛紛退出,鋰電產業這兩年可謂經歷了大起大落,開始進入深度調整期。

首先,鋰電產業發展趨於理性。過去幾年,大量資本涌入鋰電產業,導致產能迅速擴張。但隨着市場需求放緩,不少上市公司的投資項目由於在技術、成本等方面不具備競爭優勢,尤其是很多跨界佈局鋰電的上市公司,不得不選擇退出市場,這是技術迭代和市場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

更進一步來看,鋰電行業發展趨於理性,有助於避免低價惡性競爭、盲目跟風跨界帶來的風險,推動鋰電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其次,優質產能仍在擴張。鋰電產業鏈目前處於優質產能不足的狀態,有實力的企業仍在逆勢擴張。行業進入冷靜期後,技術創新成爲鋰電產業發展的關鍵,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卷”技術,通過提高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

與此同時,政策層面也在進一步推動產業向“新”發展。近日,工信部修訂形成的鋰電池行業規範條件及公告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提到,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製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在政策規範引導下,鋰電行業落後產能將加速出清,而擁有技術優勢的優質產能利用率則有望提升,頭部企業的盈利也將有所改善。

第三,行業長期向好趨勢不變。儘管鋰電行業短期內面臨挑戰和波動,但從長期來看向好趨勢不變。

從全球市場來看,低碳綠色轉型是大勢所趨,隨着新能源汽車、儲能系統等領域的發展,鋰電池作爲其中的核心部件,其市場需求也將持續增長。而隨着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鋰電池的性能將不斷提升,應用範圍也將不斷擴大。如固態電池、硅碳複合材料等新型電池的研發和應用將進一步提高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這將爲鋰電行業帶來更多的市場機遇。去年以來,不少頭部電池企業佈局的海外電池項目正在逐步落地。

鋰電產業從高歌猛進到投資“退燒”,這也要求相關上市公司更加註重技術創新和品質提升,通過研發新技術新材料,提高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循環壽命和安全性能,推動鋰電產業高質量發展。(證券日報 李春蓮)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