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蓋焚化爐 點燃鈔票燒垃圾

近來垃圾大戰再起,離島跨海運輸垃圾性質特殊,澎湖紅羅垃圾場堆積二萬噸,今年第三度大火纔剛撲滅,地方政府和議會都將焚化爐當作萬靈丹。其實小琉球和馬祖曾有兩次自建焚化爐的失敗經驗,金門改採破袋檢查,垃圾回收率躍居全國之冠,澎湖該走哪條路非常清楚,中央的補助態度應有明確立場。

臺灣「垃圾造山運動」,供給面主因焚化爐屆齡整改時段集中,加上事業廢棄物佔據生活垃圾的額度;需求面則是疫情期間鼓勵拋棄式餐具及網購消費盛行,導致一次性垃圾大增。垃圾清運處理雖是地方自治事項,但焚化爐興建有中央補助,環境部在跨縣市調度時,應該善用垃圾回收率這項有效指標,引導地方政府在需求面從源頭削減,而非供給面強調地方自主處理垃圾能力。

許多地方政客面對選票壓力,不敢要求民衆改變習慣。表面上好像本島縣市不願接收離島垃圾,實際上常因夾雜資源垃圾的比例過高被退運;其中廚餘的水分和含氯塑膠,都會損害焚化爐、提高戴奧辛風險,並增加營運成本。就算強壓偏鄉來蓋焚化爐,高比例的廚餘和塑膠也會縮短昂貴機器的壽命。徹底回收和源頭減量纔是解方。

即便政客不在意循環和永續,經濟和財政絕對是公共建設的硬道理。資源循環署評估,要避免空污又能發電來達到損益兩平,最低經濟規模至少每天三百噸垃圾量。澎湖日均垃圾六、七十噸,蓋焚化爐等於要運三倍多垃圾來製造污染,點燃大把鈔票燒垃圾實在荒謬。

金門有魄力破袋檢查,回收率達七成四,所餘垃圾變少,調度更容易;反觀澎湖僅五成三,位居後段班。若不愛強制手段,經濟誘因的垃圾費隨袋徵收,回收率第二高的臺北市也有七成。

澎湖只要凝聚共識邁向零廢棄島的願景,讓海洋和人們恢復健康,也會吸引各國前來觀摩。澎湖人曾兩度公投拒絕賭場,我相信可以讓澎湖灣繼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