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火星計劃回顧!40年前的「維京計劃」居然是王道
根據40年來火星生物探測的發展,1976年執行的「維京計劃」,由「海盜雙胞」──海盜1號(Viking1)、海盜2號(Viking2)在火星着陸,90天中由海盜1號傳回的一張照片只發現塵土與岩石,接續上火星的海盜2號也並沒採集到有機體,大大的打擊科學家的想像與推論,不過近年才發現最初的探測構想纔是王道。
▲由海盜1號的照片可見到一望無際的紅塵土(圖/翻攝於NASA官網)
海盜1號(Viking1)、海盜2號(Viking2)上火星的90天中,在火星表面上攝影並測量地震活動及天氣狀況,科學家想借由土壤、化合物質找出有機物,證明火星上適合生物生存,但是其他科學家提出「火星因紫外線照射,使土壤乾燥、自動淨化,不間斷的氧化過程使表面宛如荒土,不具生存條件」的觀點,衆多的爭論與異議,再加上政治因素與龐大開銷,讓火星任務全面停擺。
▲Viking 1於1976年7月20日所拍的第一張照(圖/翻攝於NASA官網)
▲40年前看到火星的荒蕪景像,重挫科學家推論與想像(圖/翻攝於NASA官網)
沉寂17年之後,NASA在1997年至2015年間以「在火星上找水源」爲目標,藉發射不同功能之探測器至火星,先後發現遠古溫泉存在證據、地表下的水、冰、碳酸鈣等,又在火星最大的「蓋爾撞擊坑」中找到有如水中沉積物的土壤樣本,多次探測後,於2015年NASA宣佈火星上的水源確實具有「季節性流動」的特性,再次激起科學家們的研究動力。
▲1997年至2015年間所使用的火星探測車(圖/翻攝於維基百科)
目前NASA正在籌備2020年再次上火星的計劃,彷彿又回溯到40年前「維京計劃」的探測目標與初衷,回顧先前多次的「火星計劃」令人惋惜的是,若沒有17年的停滯空窗期,也許現在的科學家們早已發現更多火星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