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強化軍購專案管理 別當凱子

美國前總統川普執政尾聲,軍售「大開善門」,這些「大禮」卻嚴重拖延,引發國人批評。美聯社

美國前總統川普執政尾聲,軍售「大開善門」,馬政府與蔡政府初期買不到的許多裝備,「美國老大哥」突然都點頭。我方配合編列預算後,這些「大禮」卻嚴重拖延,引發國人批評。

綜觀各國武器研發進度落後甚至預算增加本就常見,近年更普遍。F-16鳳翔專案若爲拚進度而壓縮測評,絕對因小失大,在野黨也不至真正腰斬案子,然而,國防部仍不免挨批。國軍真正該從這些案件學習的教訓,是必須強化裝備採購的專案管理能力。

每次軍售延宕,都再度「提醒」社會大衆:美國政府海外軍售(FMS)制度居然沒有罰則,儼然不平等條約。然而,FMS可謂華府提供給盟國的定型化契約,不會誆騙倒帳或品質不符,但也無一般商業契約的延宕賠款等規定,還需負擔美國政府的行政成本。

另方面,我方希望藉軍購爭取美方技術轉移,政府甚至明訂每案必須有工業合作額度。事實上,因對口是美國政府而非製造商,工合要求根本難以落實,最後淪爲虛應故事,多花冤枉錢。

因此,美國政府同意出口的軍備品項,若直接向廠商洽談商售(DCS),理論上可談出更好條件,但風險也更大。若缺乏相關專業能力,恐淪大凱子。

國軍對此長期保守,一方面是主事者心態,明哲保身重於爲國興利;二方面的確是長期以來,相關人員專案管理能力不理想。即使金額與機敏性較低,採購對象是國內廠商的案件,都屢傳得標者能力不符,最後變成「爛尾」狀況。小案子都問題一堆,至於動輒數百億的尖端武器,國防部怎敢不走明知未必最划算,但至少「有保障」的FMS?

新任國防部長顧立雄,如善用本身法律專長,可能創下超越前任的成就。若將重點放在讓國軍「臺化」,把拆銅像、改稱對岸「中國」當施政起身砲,對國防的影響就難免只剩向下沉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