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釋善意 可由兩岸金融實驗起

賴清德總統即將就職,據悉他將對大陸釋出善意。他在去年就任民進黨主席時,強調將遵守民進黨《臺灣前途決議文》,我們祝福並期待他實現決議文的結論:「區域穩定、經濟利益、共生共榮、互信互利」。

我們建議:金融領域的合作與實驗,是具有前瞻性的可行方向。臺灣可成爲兩岸金融創新產業的實驗區、大中華區國際金融中心的所在地,併爲全球創建「富後行爲模式」、共進大同而努力。

兩岸曾創造史上獨一無二的「臺灣先導實驗、大陸擴大實施」的行爲實驗室。大陸由改革開放起的經濟特區,就是臺灣的加工出口區。臺灣後來陸續擴大勞力密集產業、發動基礎建設、進入資訊工業,發展智慧產業,都是面臨瓶頸再尋找突破,大陸也走了幾乎完全相同的過程。大陸「摸着石頭過河」的石頭,就是臺灣。

兩岸都體會到,製造業成熟後的下一波是:金融、財務、管理、服務、媒體。金融不僅是產業,更直接影響財富分配與社會結構。然而無法避免的「資訊溝」與「資本溝」,會擴大貧富差距、增加階級對立;且財務運作亦容易產生不實膨脹、乃至各種詐騙,降低國民信用與公民素質。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其實已經出現這樣的苦果。

大陸有些金融新創事業構想,譬如「螞蟻金服」在上市前夕被叫停,本案確有可能造成不勞而獲式的大衆資產重分配;而其提供的個人理財槓桿,也會產生利弊互見的效果。但利弊哪方比較高?有無可維繫最適運作的制度?不實驗不會知道答案。

這種新商業模式或可先來臺灣上市,而且以當前技術,這種小額借貸,可以從源頭作金流追蹤,協助借貸人作最佳運用管理,同時既保障也監督經營者。也可在規模還不至無法控制時,先研究法律配套。

大陸這幾年出現許多轉型現象,正好提供兩岸進一步思考深化實驗的機會。大陸的內需市場夠大,已形成金融中心。但要成爲國際金融中心,仍有許多待增補的空間。

臺灣的地理位置、人口土地、基礎建設,尤其社會條件與制度,比港澳或海南更適合發展成爲國際金融中心。瑞士土地比臺灣略大,人口只有臺灣的三分之一,也能成爲國際金融中心。兩岸若願意實踐決議文的十六字結論,臺灣可以作爲大中華區國際金融中心的所在地。

大陸當前提出的「共同富裕」,立意雖好,但會使先進國家產生困惑與疑慮。如果先在臺灣實驗,發現優點與缺點,再以法治方法解決,應有可能擴大財富,而適當維護合理分配。

人類財富不可能齊頭式平等。求富是人類天性,只可因勢利導,不可能防堵消滅。許多反富論,究其基礎,並非反求富,而是反一些「富後行爲」,如炫富與貧富繼承等。

子貢說「富而無驕」,就是避免炫富,也可降低仇富;孔子則說,更重要的是「富而好禮」,禮就是人與社會的關係,就是社會責任,富了以後主動回饋社會。而達成的方法,從孔子一貫的思想來看,應是「教化」。

在數位金流可稽的現代,可以思考如何創造優先保障個人隱私,在必要時又可由公權力防止社會不公的法治程序。

兩岸如果願意合作實驗,不僅可造福大中華區人民,更可以協助人類共進世界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