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量:臺灣生技業吸引投資目光 將迎一波上市櫃熱潮

寬量國際創辦人暨執行長李鴻基。(照片來源:QIC)。

金融顧問機構寬量國際(QIC)今天舉辦第2季投資說明會,創辦人暨執行長李鴻基指出,經過10多年的洗禮與淬鍊,臺灣新興生技公司正引領新一代生技醫藥公司進入第三波浪潮,預期臺灣資本市場將迎來新一波生技公司上市櫃熱潮,成爲國內外投資人聚焦板塊。

李鴻基表示,寬量國際4月在新加坡舉辦第15屆Taiwan CEO Week投資論壇,與會的24家公司中有6家是生技公司,包括3家新藥開發公司、2家醫療器材公司及1家生技保健品公司。國際機構投資人對於臺灣新藥開發的思路與技術印象深刻,也認爲臺灣醫療器材公司的創新營運模式極具潛力。

寬量國際策略長谷月涵(Peter Kurz)說,從2020年以來,臺灣生技指數表現亮眼,漲幅達62%。相較之下,美國那斯達克生技指數3年多來僅上漲14%,香港恆生生技指數則下跌42%。

谷月涵指出,國際機構投資人過去對臺灣生技業認識不深,但在香港與中國資本市場長期表現疲軟下,臺灣成爲目光轉移焦點。

寬量國際將於6月12日至13日舉辦「QIC生技醫療線上論壇」,將邀請香港、新加坡、美國及歐洲等地投資人,與臺灣生技醫療公司進行對接,協助臺灣生技醫療產業增加國際資本市場曝光度。

寬量國際資深顧問王冠然指出,臺灣生技醫藥產業第一波浪潮出現在2008年前以學名藥爲主的老牌大廠,第二波浪潮發生在2009至2019年多點開花的新興生技公司,在第二波浪潮中發展成功的生技公司,正引領新一代生技新藥公司向前衝刺,正式進入第三波浪潮。臺灣新一代生技公司在技術創新上不但與世界接軌,而且接收創新治療形式的速度非常快。

王冠然觀察,2008年以來上市櫃生技公司由35家成長至133家,但近5年來上市櫃速度逐漸放緩;相較之下,興櫃生技公司家數明顯成長,目前已達99家。由於興櫃可以視爲上市櫃的前哨站,可以期待臺灣資本市場將迎來新一波生技公司上市櫃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