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急凍5°C!醫籲:這6部位千萬別冷到 「超保暖秘訣」一次看

▲跨年夜將迎來今年最低溫,你已經準備好抗寒衣物了嗎?(示意圖記者湯興漢攝)

記者李佳蓉/整理報導

今年跨年將迎來15年來最低溫,中央氣象局表示,今年冬天氣溫快速下降,爲對岸定義的「寒潮爆發」,意指還未有冷氣團、強烈冷氣團,直接跳級到寒流強度,全臺急凍剩5度。天氣冷颼颼,臺灣人愛買羽絨外套,但怎麼穿才最保暖?《ETtoday新聞雲》統整保暖攻略,讓你全身暖呼呼,讓跑趴的「愛水」妹子不會流鼻水

羽絨衣是每年抗寒必備!但該怎麼穿最保暖?根據《早安健康》日本自然療法名醫川島朗指出,因爲羽毛、羊毛等保暖材料都要靠「體溫加熱」,使其在不透氣的布料中膨脹,以形成阻隔外界空氣的薄膜,所以當羽絨衣越貼近皮膚就越容易接觸體表溫度,保暖效果也更強。

在寒風刺骨時,只要在羽絨衣內穿上薄薄一層緊貼肌膚的衣物打底,中間再搭配刷毛套頭衫或是帽T,能夠導熱保暖、防止體熱蒸散,最外層再穿件蓬鬆的大外套(羽絨外套),能保持體溫不外散,讓熱度直至核心。

▲專家認爲,將暖暖包貼在腰部的兩側最保暖。(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25日也在臉書分享跨年「帶個暖暖包應該很不錯」!但網友習慣將暖暖包握在手裡或放在口袋裡,看在日本醫學博士福田千晶眼裡超浪費!她在新書《暖活:手腳冰冷隱藏着可怕的危機!》中提到,暖暖包放錯位置只有接觸的局部會感到溫暖,其餘部位仍覺得寒冷;放在「腰部兩側」纔是最佳位置。

福田千晶解釋,因爲腰間骨頭少,且周圍聚集了肝臟、腎臟等血液量充足之內臟器官,一旦腰部暖和,能緩解大腦緊張狀態,下達「輸送大量血液」的命令,促進血液循環的同時以利手腳末梢神經感到暖和。此外,她也推薦放在肩頰骨中間、脖子後下方,或是肚臍下方,也是能促進血液循環的穴位

▲中醫師認爲有6個重點部位要顧好,千萬別讓它受寒了。(示意圖/記者黃克翔攝)

臺北慈濟醫院中醫科陳建霖主任說明,保暖部位首重「背部」,因爲主身體陽氣,是將陽氣輸送到身體各部位、溫經散寒的重要部位,一旦受寒,不但易引發咳嗽及各種頸椎疾病,還可能使月經失調,產生經痛、腰痛等症狀,就中醫的角度看,背部主督脈,身體五臟六腑的穴位都在此,許多風寒發生,往往從背部開始。

除了背部之外,「脖子、肩膀、背部、肚臍、膝蓋、腳底」等部位主控着身體機能運作,一旦受寒,容易使各器官或功能損害,因此各部位應避免直接吹風受寒。陳建霖提醒,寒氣入侵是許多疾病源頭,唯有保暖,纔可避免因受寒而產生的疾病。另外,他也建議冬天睡前可多泡腳,可加生薑或艾葉,增加血液循環,若不方便,單泡熱水也可達到舒緩效果。

八邪穴位可以有效改善身體的不適,去除體內寒邪、風邪。(示意圖/記者周姈姈攝)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陳中奎醫師表示,天冷保健可以從腸胃保護與保暖2個方向開始着手,腸胃保護的部分,首先要戒除生冷飲食,尤其是現代人習慣隨手一杯的冷飲。保暖則着重在保持體溫,像是在脖頸與頭部後方的風池穴等部位,可以用圍巾或者直接穿着帽T的方式來保護,而在早上起牀梳洗的時候,建議使用溫熱的水來盥洗,讓身體能溫和被喚醒,不會因爲突然接觸到冷水造成過度刺激。

增強心臟的能量,可以從穴位按摩着手,透過按壓位於雙手五指間隙的「八邪」穴位。按壓時一手握拳,另一手的大拇指在握拳這隻手的手指根部交界處,往手腕的方向推壓,每次5~10分鐘,做2~3個循環,可以有效改善身體的不適,去除體內寒邪、風邪。或者在感覺到胸口悶悶的時候,也可以按揉肩膀與胸大肌交界處等心、肺經經過的部位。

天氣冷的時候,許多人會透過吃火鍋或者吃補湯的方式來進補。但陳中奎醫師建議,大多數人平時就已經攝取足夠的營養熱量,所以在吃補湯的時候,要注意千萬「不要補過頭」,更不用亂用沒有來源根據的偏方。一般來說,民衆可以服用常見的十全大補湯,若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民衆,還是先諮詢過醫師,經過專科診斷才能補得安心、吃得健康。

▲有些食物吃了可抗寒,民衆或許可以試試看。(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冬天怕冷能吃什麼?根據《新假期週刊》採訪NutriLife營養顧問中心註冊營養師GloriaTse,她推薦10大保暖食物,趁着寒流報到前暖暖身:

1.辣椒喜歡辛香料的你,可以試試在做菜時摻點辣椒或是辣椒粉,能加快新陳代謝,讓肌膚表皮血管擴張,讓供血量upup,身體自然暖和起來。

2.熱薑茶姜含有抗氧化劑姜醇類,能抵擋自由基侵害身體、減少發炎,還有助於增強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但切記泡薑茶時糖不要加太多,免得越喝越胖。

3.牛肉牛肉富含鐵質維生素B羣,促進新陳代謝的同時也製造熱能。一塊6盎司的牛排,就含有5.6毫克鐵質,能夠滿足男性每日所需的鐵質的70%、女生的30%,但也建議減肥的網友們應避免「肉眼」部位,其22%都是脂肪。

4.羊肉冬天進補的首選除了薑母鴨麻油雞,還有網友最愛羊肉爐,維生素B12有助造血能預防貧血。

5.蜆每100克的蜆就含有10.9毫克的鐵質,比牛肉還高,同時蜆還含有豐富的鋅,有助增強免疫力。

6.肉桂肉桂能擴張血管、提升血液循環以抵抗寒流。因此平時喝茶、泡咖啡不妨加入肉桂枝、幾片姜,具有暖身效果。

7.炒栗子夜市常見的炒栗子除了捧在手中暖呼呼,其富含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過程中可製造熱量,讓人感到暖和,其中還含有鉀,可幫助去水腫。

8.冰地瓜地瓜屬好澱粉,含有胡蘿蔔素,促進黏膜細胞健康、增強免疫力。低升糖指數的地瓜能提供長時間飽足感,尤其煮熟後放入冰箱中,能產生抗性澱粉,拉長消化時間、穩定提供熱能。

9.木耳木耳含豐富植物性鐵質,但吸收率較低,所以建議在吃它前先進食一個高維他命C的水果以幫助吸收。又或者在炒菜時加入牛肉或羊肉等動物性鐵質食物,有助吸收植物性鐵質。

10.黑豆衆多豆類中,就屬黑豆含有最豐富的植物性鐵質,具有補血作用。建議搭配牛肉一起吃,有助於鐵質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