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再也吃不到薑母鴨?中藥房每年消失200家 3爭議須解決
上千名中藥業者上月前往衛福部抗議,法令明訂從事中藥販賣業務需通過國家考試,但20多年來未有定案,導致中藥房快速消失。考選部建議,衛福部在決定是否舉辦國家考試前,應規畫「中藥師制度」,讓有心投入中藥從業人員在現有管道外取得法定資格。如何解決中藥管理制度爭議,將是接下來的重點。
瓷杯裡的枸杞與菊花染出清淡茶色,光聞到氣味就舒暢;抑或是天氣一變、喉嚨癢,想來碗銀耳蓮子湯潤潤喉……
這些再熟悉不過的日常養生良方,都可在巷口中藥房買到。但20多年來,中藥房以每年200家墜崖般速度消失,與尚未建立完善中藥管理制度有關。若再無取得共識,這片風景可能消失在你我生活中。
國內的中草藥市場規模有多大?你一定不相信,根據臺灣經濟研究院生技中心統計,高達250億元,換算下來相當於手機市場的五分之一。根據衛福部調查,近七成民衆經常性使用中藥材;光是進口量,臺灣經濟研究院統計,臺灣一年進口多達3.3萬噸,平均每人每年消耗1.43公斤。
民衆最常買中藥的場所─中藥房,卻因爲《藥事法》103條規範不明,引起各界爭議,其結果是,中藥房快速凋零,再拖下去,中藥房真的可能消失在我們的生活裡。
如何解決中藥房的經營資格是當務之急。目前爭議點有三:
爭議1:誰可以經營中藥房?
1974年前領執照的中藥商、1993年前列冊的中藥商,以及中醫師、藥師、藥劑生五大類,以前兩項爲大宗。
然而,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持照經營者老去,平均年齡61歲,執業時間26.4年,總家數從2008年超過1萬家,到2017年剩8000多家。有的收店,有的則是下一輩有心學習技藝傳承,但除了成爲中醫師、藥師之外,沒有其他相關培訓或考試來取得經營資格,也成爲中藥商走上街頭抗議的原因。
而中醫師、藥師真正投入傳統中藥房販賣中藥飲片的比例又少得可憐。衛福部統計至2014年底,中醫師駐店或兼管佔整體家數不到1%,藥師、藥劑生僅9%,無法有效挹注中藥產業。
爭議2:新的資格如何取得?
爲因應新生人力,衛福部中醫藥司曾提出建立中藥材技術士的構想,除了中醫師、藥師等,還可以有其他認定資格的制度。然而,要採取勞動部的技能檢定,還是考試院的國家考試?考什麼、如何考才能兼顧工藝傳承以及藥學知識,保障產業發展與民衆用藥安全?仍有待討論。
爭議3:中藥房定位?
現行《藥事法》規定,除了中藥批發、零售、輸入、輸出,中藥販賣業務範圍還包括:「不含毒劇中藥材或依固有成方調配而成之傳統丸、散、膏、丹及煎藥。」2017年衛福部預告的修正草案中,各界對於新生人力能否調配藥方的業務未達共識。
中醫師與藥師認爲,這項涉及中醫的診斷權與藥師的調劑權,藥性的專業知識、用藥適當性評估都是專業,影響民衆用藥安全,反對此業務內容。但針對是否要另有「中藥師」的訂定,兩方看法也不一。
中藥商則表示,這纔是他們技藝的精髓,且能配合消費者需求製作,例如代客煎四物湯,或是依需求做成藥丸,屬過往主要業務之一,仍然希望有方式保留。
上述中藥販賣從業人員的新生方式與業務範圍的模糊,導致新制度難建立。長庚大學中醫學系兼任副教授楊榮季指出,亞洲各國的中醫藥發展各自不同,臺灣也難有前例可循。但整體而言,想要提升中藥水平,仍應建立符合實務的教、考、訓、用制度給予資格認證,持續提升專業、與外界接軌,纔是永久之道。
衛福部於近日表示,將在3個月內做出解釋,討論中藥管理與執業方向。唯有清楚中醫師、藥師、中藥商彼此分工,中醫藥各界共同合作,讓臺灣成爲合格安全的中藥基地,把千年特有的藥食文化保存下來,纔是民衆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