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陸創造新冠病毒 歐科學家曝關鍵痕跡

英國挪威科學家即將發表的研究指出,新冠病毒並非自然演化而成,而是大陸科學家在實驗室「創造」出來的。圖爲武漢病毒研究所資料照。(資料照/路透社

一篇近期即將刊登、由英國及挪威科學家共同撰寫的研究指出,新冠病毒並非自然演化而成,而是大陸科學家在實驗室「創造」出來的,指出病毒樣本上留有「獨特指紋」,甚至在疫情爆發後,大陸實驗室還「破壞、改造」病毒樣本,讓樣本看起來像是自然演化而來的。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29日披露,一篇長達22頁、即將刊登在《生物物理學發現季刊》(Quarterly Review of Biophysics Discovery)的研究指出,新冠病毒並沒有「可信的自然祖先」,並且「毫無疑問」病毒是「透過實驗室操作創造出來的」。

倫敦聖喬治大學(St George's University)腫瘤學教授格利希(Angus Dalgleish)、挪威病毒學家索倫森(Birger Sorensen)表示,他們是在分析病毒樣本以製造新冠疫苗過程中,發現病毒中留有隻能透過實驗室人爲操作的「獨特指紋」。索倫森本身也是製藥公司Immunor的董事長,目前Immunor正在研發名爲「Biovacc-19」的新冠疫苗。

研究指出,他們花費數月分析2002至2019年間武漢實驗室所進行過的實驗,當中多數實驗都圍繞在極具爭議、目前已被美國政府禁止的「功能增益」(gain of function)研究。功能增益研究包括稍微修改從自然界取得的病毒,讓病毒變得更有傳染性,能夠在實驗室的環境下,在人類細胞中自行復制,這類研究的目的是在進一步瞭解病毒對人類的潛在影響

達格利希及索倫森聲稱,參與功能增益計劃的科學家從大陸洞穴蝙蝠中取得天然冠狀病毒骨幹,並且爲病毒表面拼貼上棘狀蛋白,以提升病毒的致死率傳播力。

關於病毒是實驗室人爲創造的證據,索倫森受訪時指出,他們在病毒的棘狀蛋白上發現4種胺基酸並排成一列,他說這些胺基酸都帶有正電荷,因此病毒能夠和帶有負電荷的人類細胞緊緊相黏,就像磁鐵一樣,也因而變得更具傳染力。

不過也如同磁鐵一般,帶有正電荷的胺基酸會彼此相斥,因此在自然狀態下的生物體中,很難發現3種胺基酸並排一列的狀況,索倫森說,4個並排一起更是「極度不可能」,「物理定律顯示,你不會有4個正電荷的胺基酸並排一列,唯一的辦法就是人爲製造。」

達格利希及索倫森也在報告中指稱,他們有證據支持,自新冠疫情開始以來,大陸科學家對新冠病毒的樣本進行「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讓病毒看起來像是自然演化產生

針對2020年初大陸科學家將大量病毒株的基因序列提供給基因數據庫,達格利希表示他們懷疑當中包含受逆向工程創造的病毒,「他們改變了病毒,試圖讓它看起來像是幾年前的序列。」

研究論文指控大陸實驗室「蓄意破壞、隱瞞、污染數據」,希望公開此事的科學家不是被噤聲,要不然就是消失,「看起來受到保存的病毒素材及相關資訊已經被破壞,因此我們面臨了可能永遠都無法填補的巨大數據缺口。」

索倫森也指出,他相信病毒是從武漢病毒研究所中安全層級較低的實驗室外泄,「我們看過實驗室外泄事件,這會發生,我們也從報告中得知冠狀病毒通常在生物安全第2或第3等級的實驗室中進行,如果他們在這類實驗室中進行功能增益研究,你覺得會有什麼後果?」

達格利希及索倫森也表示,2020年他們就試圖在主流學術期刊刊登研究成果,不過都被打槍,因爲當時的氛圍是認定新冠病毒是從蝙蝠或其他動物身上傳至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