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i開始試探用戶付費可能性
作爲AI生成式對話搜索引擎的新興用戶,你大概也見過Kimi說“有點累了”。
通常情況下,耐心等上十幾秒到一分鐘,重新給Kimi發送問題,這個短暫的卡頓場景就會被跳過。但從這兩天開始,一些Kimi的重度用戶可能會獲得新選項。
據界面新聞記者瞭解,目前有少量用戶在遇到高峰時段問題時,Kimi在提示算力不足後會彈出一個新的對話條:“急需Kimi?‘點擊這裡’給Kimi加油,高峰時期優先使用。”
用戶在點擊鏈接後會彈出一個新的頁面,上面是包含不同價格和對應時長的“打賞方案”,包括5.2元/4天,9.99元/8天,28.8元/23天,49.9元/40天,99元/93天,399元/365天。
這些充值方案對應的打賞話術也比較有趣,相較普通產品更貼近用戶生活,強調交互感。它寫的是“送Kimi一朵花”、“給Kimi加雞腿”,以及請喝咖啡、充充電、請吃頓飯和一起登月。除了“登月”,這些場景描述對應的消費與方案價格相匹配。
按照頁面的描述,只要用戶選擇了充值,就能獲得“高峰期優先使用權”。在對話頁面下方的《Kimi支付協議》中,Kimi對“高峰時段優先使用權益”解釋爲,在高峰時段Kimi算力不足時,產品將在Kimi實際可調用的推理算力範圍內,優先保障獲得服務用戶的推理算力。
因此,雖然包裹上了“打賞”的外衣,但這個頁面的實質是面向算力保障優先權的會員訂閱。
憑藉“長文本”定位一炮而紅,甚至作爲一家創業公司在資本市場擁有自己概念股板塊的Kimi,要開啓C端(用戶)付費的商業模式了嗎?答案是它大概率還沒有正式走到這一步,但的確開始嘗試探索C端的商業化路徑了。
據界面新聞記者瞭解,此次高峰時段的新對話框彈出並沒有針對所有用戶。一名大模型行業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分析稱,這大概是一次小範圍的灰度測試,主要針對有急切需求的重度用戶。
“這應該就是一次嘗試,看看用戶有什麼反饋。”前述行業人士表示,“因爲現在如果就開始大規模推給C端,‘高峰時期體驗優化’這個產品概念其實很模糊,用戶不一定買單。”
這種探索方式從產品層面得到了投資人的認可。一名關注大模型領域的投資人表示,實際上在開源軟件中“打賞”的方式很常見,在用戶層面是一種友好試探,Kimi這個新動作的試水意義大於商業化實質。
“如果你上來就搞包月的話,數據可能會很難看,而這樣的方法可以直接篩選出來真正有需求的人,並且讓對方覺得非常人性化。”這名投資人同時表示,這種變現帶來的收入與開銷相比肯定是微不足道的,只是能初步驗證變現概念。
還有一個重要判斷是,與之前出圈的長文本定位相通,Kimi的產品打法讓人覺得“年輕”。
國內大模型行業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問題是,底層大模型能力之間彼此拉不開差距,對於普通C端用戶而言,產品體驗是更能維繫黏性和使用頻率的切入口。在這一點上,行業不得不承認Kimi的產品團隊有更新奇的用戶視角,使其在現階段達成百萬日活量級。
現在值得研判的是,這套打法到底能否帶來行之有效的收入?
除了正在嘗試C端付費路徑的Kimi,其他同類大模型應用中,字節跳動豆包、騰訊混元、阿里通義千問、科大訊飛星火等底層大模型,均有相對明確的面向B端客戶的API接口授權費用,但暫未在C端產品開啓收費。此外,零一萬物萬知、階躍星辰躍問、Minimax海螺AI等產品也還未有類似動作。
目前國內已經明確樹立C端付費規則的,暫時只有百度文心一言。後者在去年11月開啓會員訂閱制的“文心大模型4.0工具版”,定價59.9元/月,連續包月價爲49.9元/月,連續包年價格爲588.8元/年,同時還推出文心一言和文心一格的聯合會員,價格爲99元/月。
相較於OpenAI每月20美元的GPTPlus,以及每月8美元的文本轉圖像模型Stable Diffusion會員,文心一言的定價在當時看來並不高,但同樣招致大模型應用尚不成熟、此時商業化太早等批評。同時也不乏有觀點支持文心一言對付費模式的嘗試,畢竟大模型的研發成本是總所周知的高。
外界還無從得知文心一言在C端用戶手中到底賺了多少錢。百度在公佈去年四季度財報後,李彥宏表示近期開始從文心一言中獲得增量收入,預計2024年這一增量收入將增加到數十億元人民幣。不過,他指出,這主要來自廣告和人工智能雲業務。
這番言論規避了C端商業模式的貢獻,對Kimi正在進行的嘗試而言不算一個積極信號。事實上,文心一言是Kimi一個非常合適的參照對象。2023年11月,市場調研機構QuestMobile的一份數據顯示,文心一言的日活是155.4萬,與Kimi的日活量級相當。
但難以定性比較的地方在於,現在Kimi的測試範疇更小、更垂直。文心一言的付費版包含更長文本輸出、圖片生成高分辨率、一次生成多圖等更明確的權益,並且涉及多模態能力。而Kimi現階段的嘗試還集中在高峰時段體驗優化上,相較兩者的價格,Kimi的定價在文心一言的六七成左右。
因此,對於用戶而言,如果不是Kimi的重度用戶,的確還很難辨析“高峰時段體驗優化”的價值與價格,也難怪Kimi現階段必須要以小範圍測試的方式試探用戶的反應。
不過,無論如何,Kimi走出這一步對大模型應用而言都是一個有效嘗試。在用戶層面,它能找到自己更準確的付費人羣,有針對性打磨下一步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對於行業和資本而言,在難以控制的燒錢力度下,它多少能爲這片領域的商業化前路撥開一點雲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