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保險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路徑思考|金融與科技

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周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與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聯合培養博士生張佩

科技金融的核心在於促進資本參與到創新過程中,其中科技保險扮演風險管理的關鍵角色,彌補了傳統金融工具的不足。在政府引導下,科技保險不乏散點式創新,但政策性試點遲遲未能商業化,其癥結在於科技企業風險具有無形性、多樣性、前沿性、成本約束性等特點,導致信息不對稱問題突出,風險可保性較差,亟須針對科技企業全生命週期風險的綜合優化方案,這需要各級政府部門、保險公司、商業銀行等機構共同參與。

202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做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和培育離不開金融支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也先後多次出臺關於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意見,推動銀行業保險業聚焦創新發展,精準高效服務新質生產力。

科技保險與新質生產力的作用機制

科技保險與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的核心在於促進資本參與到創新過程中,分散創新型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並使得參與者能夠共享創新帶來的收益。在科技金融體系中,科技保險扮演風險管理的關鍵角色,彌補了傳統金融工具的不足。銀行主要通過貸款爲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不針對具體的風險,是解決企業融資需求、資金約束的一統化方案。科技保險則是精準針對科創企業各項具體經營風險,由保險公司提供保險賠付、保單貸款等服務,來分散和轉移企業的技術創新、資金短缺等核心風險,在風險發生前強化科技企業風險監管和約束,在風險發生後提供資金補償。因此,相較於傳統的銀行信貸等金融工具,科技保險可以更好地激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科技保險在科技金融中的獨特作用還體現在其對創新生態的支持上。有了風險保障,企業在創新過程中可以更大膽地進行技術研發和市場開拓,減少了因技術失敗或市場變化帶來的巨大損失。相比之下,銀行貸款通常設置較高的抵押和嚴格的還款條件,限制了企業在高風險、高回報領域的探索。科技保險的引入,使得科技金融不僅是資金供給,更是全方位的風險管理和支持體系。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在2024陸家嘴論壇上也指出,保險業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着力點在於加快健全涵蓋科技企業全生命週期的保險產品體系。

科技保險與財政激勵

相較於傳統保險,科技保險面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更爲突出,主要是因爲投保標的專業化程度高,保險公司與科技企業在風險評估方面存在知識差距,而且保障實施過程複雜,導致保險公司難以進行準確的風險定價和定損理賠。由於信息不對稱的存在,逆向選擇問題可能凸顯,即高風險企業更傾向於購買保險,低風險企業則不投保,使得保險池風險水平上升;同時,道德風險可能導致科技企業投保後在研發上有一定懈怠——“忽視”研發過程中暴露的風險,進一步增加保險公司的賠付壓力,從而引發市場失靈。

科技保險除了滿足科創企業對確定性的需求之外,還具備促進科技創新和經濟增長的社會效益。現實中,科技保險通過增強科技創新扶持體系的有效性,促進創新從而推動長期的經濟和就業增長。然而,科技保險的創新成本和底層風險是由投資開發創新型產品的保險公司以及“消費”科技保險的企業承擔的。因此,激勵保險公司進行科技保險產品創新和業務推動離不開必要的政府幹預。

我國科技保險一直採用“政府引導”加“市場化運作”的發展模式,在國家大方針的引領下,部分地方政府階段性地對科技保險試點實行保費補貼和財稅支持,但科技保險依然處於供需兩不旺的狀態,主要表現爲供給端對科技風險覆蓋面、針對性不足,需求端投保率、續保率低。例如2020-2022年的北京知識產權險試點,實施三年間,政府給予最高100%的保費補貼,累計保障金額53.9億元,保費補貼5300萬元。根據官方通報數據,三年間共434家企業參保,僅發生三筆理賠,共計86萬元,三年續保率只有1.4%,幾乎所有科技企業在第二、三年政府不再全額補貼保費後選擇不再續保。

本文基於對深圳市光明區科技企業的實地調研和深度訪談,着重探討當前科技保險發展的現狀及主要問題,併爲繼續完善科技保險以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路徑參考。

科技保險發展現狀及問題

深圳是最早開展科技保險試點的城市之一,在科技產業先進性和科技保險需求方面有較好基礎,光明區作爲新成立的“科技重鎮”,早早引入科技保險等金融工具,光明區政府對科技保險的支持也走在前列,吸引了國任保險等創新型財產險公司,爲科技企業提供風險保障。2024年7月,五道口金融學院實踐支隊開展科技保險調研,聚焦光明區三大產業:合成生物、智能傳感和超高清視頻顯示,覆蓋從初創期、成長期到成熟期全生命週期,以及大、中、小規模的企業。在走訪近20家企業後,我們發現科技保險尚不能滿足科技企業的風險管理需求。

需求端視角

從調研問卷結果來看,科技企業對知識產權被侵權保險、融資保證保險、研發及科技成果轉化的費用及責任險關注度最高(見圖1),但暫未投保,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是對科技保險缺乏瞭解。科技企業對於保險可提供的風險分散、補償機制和相關補貼政策缺乏瞭解。一方面是由於現有科技保險試點範圍狹小,缺乏試點效果和成果披露;另一方面是由於保險公司缺乏推介激勵,更傾向於推薦成熟險種。

二是對科技保險的風險管理效果存疑。一方面,初創期企業缺乏風險管理知識和意識,風險管理手段單一,對科技風險主要採取“自留”;另一方面,儘管部分城市對知識產權險提供補貼,但知識產權訴訟機制、知識產權交易及定價機制的配套不足,保險定損理賠困難,保險產品設計不完善,企業藉助保險開展維權的意願相對較弱。

案例1:某高清LED顯示面板企業,擁有多個全倒裝COB(Chip-on-Board)封裝、空間像素控制相關專利,由於高清顯示行業內專利侵權現象普遍,企業面臨較大知識產權風險。談及通過知識產權險進行風險防範時,其表示,企業十分重視知識產權風險,充分佈局、註冊相關專利,也曾多次進行知識產權訴訟,但維權費用及時間成本較高,且競爭對手稍加改動即可繞過限制,訴訟意義不大,知識產權險主要是對知識產權訴訟費用提供補償,企業購買意願不強。

供給端視角

一是對研發階段覆蓋不足。科技保險存在風險識別難、產品定價難、理賠鑑定難等問題,已推行的科技保險更多集中於成熟製造類企業的量產和銷售環節,幫助初創科技企業解決融資困難、研發風險的保險產品供給較少。

案例2:某多能幹細胞(iPSC)研究及基因編輯技術研發企業,目前主要有三個管線在研。根據公司臨牀實驗規劃,仍存在着2億元左右的資金缺口,由於當前資本市場普遍對生物行業信心不足,市場化融資困難。該企業作爲創新型中小企業,已經有政府的五年無息貸款支持以及1000萬元項目補貼。談及科技保險,企業表示對於經營風險有心理預期,只需要覆蓋研發等非經營風險。由於企業目前無產品營收,主要依靠股權融資和少量合作研發及諮詢收入,對保費和賠付額較爲關注,暫無較爲匹配的保險產品。

二是對無形資產風險覆蓋不足。傳統財產險只針對有形資產,科技企業的核心資產往往是無形資產,更需要對數據、知識產權和人才的保護。現行的許多科技險種不過是傳統財產險的簡單“變形”,本質上與廠房財產險、高管意外險等傳統險種別無二致。開發創新險種需要大量資金和人力投入,目前政策激勵主要通過保費補貼作用在需求端,對供給端保險公司的資金和數據資源支持較少......‍

清華大學“‘金’研科技策,融促光明行”科技金融實踐支隊其他成員對本文亦有貢獻。

付費¥5

閱讀全文

文章來源丨《清華金融評論》2024年9月刊總第130期

編輯丨王茅

責編丨蘭銀帆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