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科技體制更好發展新質生產力

傳統育種,主要靠育種人眼看、尺量、秤稱,對於一個性狀的判斷往往要等到完全成熟,育種週期長且難度大,至少需要8年至10年的等待才能培育出一個新品種。

農業科技正在重塑育種工作的樣態。如今,通過在實驗室開展分子設計分析,實現抗病蟲等優異基因的高效選擇和設計聚合,使育種效率提升1倍以上。

就像育種一樣,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近年來,我國通過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集聚政策、項目、人才、資金等資源,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在此過程中迸發出的新質生產力,壯大新興產業,賦能傳統產業,培育未來產業。

新技術:集聚區域力量,打造產業高地

不用養豬,就能吃到豬肉了,你敢相信嗎?在江蘇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科研人員面向未來食品,深耕細胞培養肉的研發與生產,在種子細胞提取與乾性維持、細胞懸浮放大生產、無血清培養基研製以及產品研發方面均取得了關鍵性突破,打通了豬細胞培養肉全面規模化生產路徑。也就是說,你想吃的豬肉,直接可以通過細胞培養。

目前,全國共有9家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簡稱“農高區”),其定位是以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爲主題,着力打造“兩區三高地”(農業創新驅動發展的先行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試驗區和現代農業創新高地、人才高地、產業高地),是最易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區域。

黑龍江佳木斯農高區創新水稻疊盤智能化工廠育秧技術、稻麥綠色豐產“無人化”栽培技術、黑土耕地保護“三江模式”。陝西楊凌農高區創新小麥分子育種技術,正逐步開展數字化育種……

近年來,各農高區努力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發展理念,開創未來產業。目前,南京農高區細胞肉生產規模已從一開始的5克實驗室樣品,發展到目前的年產量200公斤,接下來將建立2000升生產線,到時年產量可達20噸以上。“未來,打通豬細胞培養肉全面規模化生產路徑,可以減少7%~45%的能源消耗,降低78%~96%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99%的土地使用,減少82%~96%的用水量等,將有效地解決肉品供求與資源環境稟賦矛盾等問題,還能夠減少污染和疫病發生。”項目負責人丁世傑表示。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簡稱“科創中心”)是農業農村部開展科技創新的另一項舉措,旨在統籌謀劃科技和產業發展,搭建產業、企業、人才、金融、科技等要素深度融合的平臺,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

2020年6月,武漢科創中心獲批建設。“科創中心着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的同時,爲科技成果就地孵化創造條件,包括扶持政策、農創基金投資、人才招引服務保障等,同時,圍繞成果的應用,聚焦產業上下游進行整合,幫助企業推廣成果,促進企業間合作。”武漢科創中心負責人陳春明表示。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可引起豬流行性腹瀉(PED),在豬羣中的傳播速度快,不同年齡階段的豬均易感染,尤其容易引起日齡較小哺乳仔豬腹瀉的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1~3日齡仔豬的死亡率可達100%。但一直以來,這項技術長期依賴進口。

位於武漢科創中心核心區的武漢科前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動物醫學院何啓蓋教授團隊創制國內首個豬流行性腹瀉病毒IgA抗體檢測試劑盒,爲有效預防該病和保障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新模式:科技先行,探索縣域經濟增長值

走進上海松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一張大屏首先進入眼簾,“這是生態農業數字看板,從首頁可以看到存欄量、飼料、水電量等數據,還能實時查看豬場內部運行情況,除此之外,我們還有5G、數字孿生等技術。”副總經理趙峰介紹道,這是一座智能化數字化養殖場。依靠這些,這裡的一個人就能控制6萬多平方米的養殖場,大大節省了人力等各項成本。

縣域是最接近基層羣衆的區域,也是最有活力的地方。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建立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簡稱“先行縣”),通過各縣與對口技術單位長期密切合作體制機制,着力提升縣域農業科技現代化水平,一批新質生產力的新技術、新模式涌現。

在探索樓房養豬的基礎上,金山區藉助上海市農科院的科技支撐,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趙峰說:“我們建立了‘豬-沼/糞肥-糧菜果種植’的生態循環綠色農業典型模式,利用產生的豬糞污進行發電,解決了規模化養殖的污染問題,同時也滿足豬場自身的日常用電,降低了公司的運營成本。發電產生的沼液更是可以作爲天然綠肥供農戶使用,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農作物品質,實現了100%的糞污資源化利用。”

金山區配套建設了沼氣工程,每天產沼氣量約爲8000方。在此基礎上,金山區還支持松林建設了上海首個規模化養殖場沼氣提純生物天然氣項目,在滿足自身能源需求下,將富餘排空的沼氣提純後併入燃氣管網,截至目前,生物天然氣產量約23萬方,銷售收入達50萬餘元。

金山區只是全國提升農業科技現代化水平的一個縮影。湖北省枝江市整合科研院所、專家團隊力量,打好農業科技創新“組合拳”,推動形成政府搭臺、企業主導、科技支撐、農戶參與“四位一體”的科技服務新模式。

重慶市潼南區創新1區領導對接1所院校、成立1批團隊、合作1批企業、制定1套政策、落實1套服務、轉化1批成果的“7個1”,穿透式“一條線”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制,打造“科技載體引擎+高質量主導產業”的潼南先行縣共建模式。

新路徑:讓“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起來

一直以來,科技和產業息息相關,科技成果只有實現轉化和產業化發展,才能轉化爲現實生產力。金融是促進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源頭活水。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路徑。

要想讓科技與金融結合,必須主動擴大“朋友圈”。近年來,農業科技創新投資聯合體舉辦系列農業科技金融高端對話。截至目前,已舉辦“‘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前沿技術創投”“爲農業科技注入金融的力量”等高端對話。

今年6月,農業農村部在上海舉辦農業科技金融高端對話。考慮到農科企業主要搞研發,對金融融資手段、相關政策、金融支持方式方法等不瞭解,上海市首先排摸農業科技企業的需求,組織對農業科技企業開展培訓,按照其金融需求,尋找合適的金融機構,爲企業解讀政策,講解實踐案例,開展產品推薦,對農科企業下一步直接融資、間接融資提供了直接幫助。同時,金融機構也可瞭解目前到底有哪些農業科技企業,尋找新的“核爆點”、突破點,滿足金融機構內生髮展需求,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行業新質生產力。在此情況下,金融機構也能夠爲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時,科技和金融結合,能更好地促進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如此便實現了“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政府搭臺,組織培訓、路演,金融口和科技口交流對接,市場起主導作用,今年,上海中科荃銀分子育種技術有限公司分別簽約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的涉農科技金融產品,累計成功獲得1300萬元資金貸款……

金融助力科技成果加速產業化,反過來,也爲金融發展提供堅實的實體經濟支持,從而把科技創新、產業振興和金融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在金融“活水”支持下,新質生產力越來越多地迸發出來。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