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的大熊貓動作慢 原來是因爲代謝慢

圓仔(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文/葉綠舒胖胖的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有着黑白兩色的毛外套,加上憨態可掬的動作,真是十分惹人喜歡!筆者曾在加州聖地牙哥旅居三年,當地的動物園有大熊貓,也是人氣動物。每天只開放數小時參觀,往往在幾小時之前,熊貓館便已經大排長龍;幸好筆者並非大熊貓迷,所以每次去都只是「路過」。

由於大熊貓是熊科裡唯一的素食者,牠與衆不同的生活形態,使得牠在過去曾被歸類爲熊科(Ursidae)、浣熊科(Procyonidae)、熊貓科(Ailuridae),最後才被劃爲熊科、貓熊屬。大熊貓99%的食物竹子,其他1%則是蜂蜜、蛋、魚、蕃薯樹葉柑橘類以及香蕉等。根據研究,大熊貓大約七百萬年前開始嘗試竹子的滋味,雖然不是「一試成主顧」,但是到了兩百四十萬到兩百萬年前,大熊貓就成了竹子的鐵粉

但是科學家們發現,大熊貓實在是吃得也太多了。牠每天要花十四個小時吃東西,吃進十二點五公斤的食物。吃那麼多,怎麼不會胖呢?研究發現,雖然吃這麼多,但是大熊貓只能從中得到20%的養分。也就難怪要吃那麼多了!

不過,科學家們更好奇的事情是:如果大熊貓能夠如牛、羊那樣的消化食物的話,其實牠就不用整天吃個不停、吃那麼多。說到底,大熊貓不是已經吃了幾百萬年的竹子了嗎?

研究結果發現,其實大熊貓還挺慘的,雖然已經啃了幾百萬年的竹子,但是牠沒有牛的四個胃、也沒有其他食草類的長長的前腸(foregut)或後腸(hindgut),讓纖維素可以在消化道中停留久一點好讓內菌進行發酵作用;而且牠也不會製造消化纖維素的酵素

不過,提到腸內菌,就讓科學家們不由得想:會不會牠的腸子雖然短,但是有一羣「地表最佳組合」的腸內菌,所以一點都不用擔心消化問題呢? 《完整內容請看此》

本文作者/葉綠舒(CASE 讀報,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教中心特約寫手,從事科普文章寫作。

※本文經 CASE 讀報同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拷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