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雜誌/高喊安樂死之前,臺灣要先做好5件事
「懇請總統恩准,我願當臺灣合法安樂死首例。」資深媒體人傅達仁因多病體弱,請求安樂死,引起社會共鳴,然而臺灣真的準備好了嗎?
「邱醫師,你能不能讓我早點走?」罹患食道癌的中年男子懇求醫師。
食道癌向來難治,男子接受了放、化療,仍然很快復發,無法由嘴進食,每天聞到同房病友的飯菜香,實在折磨。
面對這個棘手的提問,他的醫師、新竹馬偕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邱世哲並沒有用「安樂死不合法」一句話斷了他的念頭,而是關心他哪裡不舒服,瞭解他爲什麼想死。原來,他只有1個小孩,每天下班後趕來照顧他,孩子蠟燭兩頭燒,很辛苦。他想結束生命,自己、孩子都不用再受苦。
邱世哲跟他分享:父母總希望留下點什麼給子女,有時不是有形的財產,而是一種生命態度。面對病痛,努力活到它該有的長度,不選擇用死亡來解決問題,也不用過度醫療延長生命。這是留給孩子最珍貴的東西。
男子聽進去了,從此沒再說想死。兩、三週後他就去世了。
資深體育記者傅達仁年邁多病,上書總統請求准許安樂死,引起討論。
然而生死事大,並非一蹴可幾,臺灣需要先做好哪些準備?
1.安樂死這個詞已經被誤導
「在討論贊不贊成安樂死前,應該先了解什麼是安樂死,」邱世哲提醒。
「那些插管、意識不清的人,應該讓他們安樂死!」不少網友在傅達仁請求安樂死的新聞討論區留言,看似言之成理,但其實反映出民衆對它的瞭解有限。
前立法委員楊玉欣說,很多人不清楚,現行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已經允許末期病人經醫師確診、家屬同意就可以拔管,也就是說,他們現在就可以善終,不需要安樂死。
再者,民衆可能不瞭解安寧療護與安樂死的差別,以爲安樂死泛指「安詳地去世」,並不知道它是用致命藥物縮短生命,跟安寧療護完全不同。「『安樂死』這個詞已經被誤導,每個人的解讀、想像都不一樣,」長年研究病人自主的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系副教授楊秀儀說。
再深入思考,安樂死觸及的根本問題是:人有沒有死亡的自主權,決定自己何時及用何種方式死去?
楊秀儀認爲,人有生命自主權,但不應包括終結生命的權利。這無關信仰,而是動物天性,生命不會自我毀滅,即使是流浪街頭、挨餓受凍的貓狗,也是求生而不求死。世上沒有一個國家承認自殺合法,只是不處罰而已。「生命有無窮的可能。沒有深思熟慮就認爲人有死亡自主權,這太危險了。」
「我們不知道自己爲什麼被生下來,然而生命有一定的美,即使年老、生病、衰弱,這也是生命的自然過程。社會要思考的是,如何幫助這些人安詳走到人生盡頭,而不是用死提早結束,」她說。
正因爲生命值得奮鬥,社會大衆可以討論,是否有些情況是可以承認心平氣和的安樂死是倫理上正當的。比如有些人一生都在跟疾病搏鬥,辛苦卻活得積極,當生命末期疾病造成極度痛苦、沒有藥物可以治癒或減輕痛苦;又或者高齡長者已經過了完滿的一生,如今因退化性疾病必須完全依賴他人照顧等,這些人是不是能夠自願地要求安樂死?
「一定要用死來解決問題嗎?有沒有別的方式可以減輕痛苦?」談安樂死,這是另一個核心問題。
邱世哲說,當病人說「痛苦、想死」,不全然是因爲身體的病痛,經過深談,會發現「失去活下去的意義與動力」纔是真正原因。透過醫療團隊給予靈性照顧,幫助他回顧生命,看到自己一生的價值,其實有機會找到活下去的方法、力量與意義,「可以不需要安樂死。」
安樂死是解脫嗎?對病人來說或許是,對家屬卻未必。邱世哲說,國外的經驗發現,家屬未必贊成病人選擇提早結束生命,但是基於愛與尊重,只好接受,然而內心的衝擊十分大。
邱世哲觀察,參與病人末期照顧過程的家屬,比沒有參與的家屬更能接受病人的死亡,也比較能走出悲傷,因爲他們有機會做該做的事,沒有遺憾。「照顧末期病人的『過程』,是一次生命教育。如果忽略了過程對家屬及病人的意義,只看到苦,急着想提早結束生命,就失去了經歷生命教育的機會。」
2.先普及安寧療護,再談安樂死
「安寧療護如果做得好,已經可以幫助多數人善終了,」楊秀儀說,實施安樂死的國家,安寧療護也已成熟、普及,如果接受安寧療護後仍無法緩解痛苦,才考慮安樂死。也就是實施安寧療護優先於安樂死。
然而臺灣的安寧療護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楊玉欣說,臺灣發展安寧療護已超過20年,然而簽署DNR(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的人僅40幾萬,「社會沒有動能做這件事。」多數民衆是在病重、意識不清時,由家屬簽署同意書,而非自己清醒時簽署意願書,這說明多數人並沒有「病人自主」的概念,而代替病人做生死決定的家屬也承受極大壓力,非常痛苦。
而且很多人在死前不到一星期纔開始接受安寧療護,時間點太晚,已進入彌留狀態,根本無法在死亡前做更有意義的事,跟家人道愛、道謝、道歉、道別。
醫界是安寧療護的執行端,「可是瞭解、投身安寧療護的醫師嚴重不足、嚴重不足、嚴重不足,」楊玉欣再三強調。如何鼓勵醫院、醫師願意投入安寧療護,是非常迫切的問題。【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218期】
【延伸閱讀】蘇打綠青峰:當我需要急救時,誰來幫我決定放棄急救?戴勝益公佈遺囑:勿氣切、不電擊、樹葬時播放韋瓦第當善終決定權落在失控的家人手上……詳見《康健雜誌網站》。※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