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雜誌/董光義:全民,纔是創下低死亡率的推手

出處:康健雜誌212期作者/李佳欣圖片/臺北馬偕紀念醫院

週六晚上,臺北馬偕紀念醫院外科部部長董光義在家休息,突然接到醫院訊息:「啓動333大量傷患機制!」他嚇了一跳,立即打電話調動樓上住院醫師及值班醫師到急診服務,後來得知傷患愈來愈多,立刻趕回急診室

因爲急診室主任趕赴淡水院區坐鎮,董光義成爲臺北院區第一時間的現場指揮官。「急診現場亂七八糟,病人一直送進來,」董光義沒有立刻加入傷患處置的行動,而是在各個角落走來走去。他知道自己這次的任務不同,此刻需要的是冷靜、沉穩的協調者

他一面分配人力物資,一面騰出空間,指示大夥患者依輕、中、重傷分區安置。

以往臺北馬偕一年只收80~100位燒燙傷病人,那一晚就收了61位,其中還有29名是重症

但董光義的工作還沒結束,第二天一早,他開始領導馬階外科團隊接下照顧傷患的重責大任。

所幸,舉行全院緊急應變會議後,院內上下都有共識傾力進行後續的醫療工作。

「燒燙傷病人最忌傷口感染,理想上應送至專屬隔離的正壓病房,」董光義說,國內每年燒燙傷患者人數漸漸減少,各院的病牀數都不會太多。以馬偕爲例,其實也只有燙傷中心8牀。因此,院方不僅空出心臟內科、外科加護病牀與神經加護病房的一些牀位,改造爲暫時性的燒燙傷中心,同時考量病人可能有器官衰竭、感染、脫水或需用上葉克膜(ECMO),重症醫療團隊也加入照顧的行列

很多人在八仙意外事件反省整形外科人力不足,尤其缺少投入燒燙傷領域,董光義慶幸馬偕有燒燙傷救治的傳統重點服務項目,使醫護人員不至於生疏了技術。

雖只有3位醫師專攻治療燒燙傷,但其他整形外科醫師受過基本訓練,相互支援後也能獨當一面。因此8名主治醫師平均分攤下來,每人照顧約 6~8個病人,他自己也不例外。

董光義說:「燒傷治療病人減少,代表社會進步,燒傷團隊本應該備而少用,這次算是給年輕一輩一次總複習。」不過他說,每天一直開刀,每一次至少都需要站上數小時,一天得開兩、三臺刀,自己也像回到住院醫師時期。「我學到的事,就是體力要練好點,」董光義笑說。

八仙意外造成499人受傷,其中,超過200人燒燙傷面積大於40%,有20多人體表燒傷面積大於80%。事發一週後,一度有不少醫師在網路上試算燒燙傷患者死亡率,提醒民衆過度預期救治結果。最後結果出乎意料,死亡率僅3.1%,引發國外學者關注,上月中,歐盟還因此邀請臺灣至比利時分享救助成果與經驗。

董光義認爲,全體社會資源的大量投入是最關鍵的因素,尤其衛福部承諾「錢不是問題」,醫療團隊因此敢大量使用像是大體皮膚、白蛋白原本健保給付門檻高或根本不給付的醫材。低死亡率關鍵包括。【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212期】

【延伸閱讀】

八仙週年專題/一場意外、10分鐘、499個傷疤、365天后......陽光基金會職能治療師洪詩媛:別哭了喔!這樣我得不停地重畫……馬偕燙傷中心護理長/陳媺媺:以前燒燙傷病房一直被笑什麼時候關門詳見《康健雜誌網站》。※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