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綜藝學習人際交往,靠譜嗎

節目組供圖

“社交”一直是年輕人關注的話題。近年來,《再見愛人》《花兒與少年》等綜藝引起“如何與人相處”的討論。對於社會經驗不算豐富的年輕人來說,這些綜藝提供了不少“案例”,有的人從中看見了自己的經歷,學着調整人際關係。

27歲的田心在和男友處於矛盾期時,打開了《再見愛人3》,王詩晴和紀煥博的相處讓她想到了自己的親密關係。“從旁觀者的角度看,我覺得他們只要改變一下溝通方式還是可以好好過下去的。”這讓她思考修復自己親密關係的可能。在《再見愛人4》裡,她從嘉賓身上看到了曾經過分依賴伴侶的自己。每次在綜藝中看到與自己相似的情況,田心都會再三提醒自己引以爲戒。

大學生楊揚在看《花兒與少年6》的過程中,回想起自己高中時期的一名同學。這名同學一開始對人非常友好,但後來總是質疑別人的才智和努力。楊揚看了綜藝和相關分析視頻才意識到,這也許是一種“PUA”(精神操控)行爲。在《再見愛人4》裡,黃執中一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評價,不僅點出了節目嘉賓的問題,也給了屏幕外的楊揚一個提醒,“我有時候也會這樣。比如朋友問我想要什麼生日禮物,我說都行,但是別人送了我又不滿意”。

楊揚曾和家長傾訴人際關係中遇到的情況,“但他們只是講大道理,對我說你要對每個人都好,跟每個人都體面地交往”。大多數時候,她是通過網上的心理學科普視頻學習人際交往知識。田心也坦言,與人交往過程中的很多煩惱,向旁人傾訴未必能得到理解和支持,反而容易給他人造成負擔,“還是要靠自己摸索解決方法”。看相關的書籍、綜藝和電影,就是田心尋找解決方法的一種方式。

“社恐”“內耗”等網絡熱詞反映了年輕人在人際交往中面對的困難,不少年輕人希望尋求心理學的幫助。以心理學視角分析綜藝、影視劇等作品的內容,在網絡上受到年輕人的歡迎。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督導師李還勝分析認爲,現在的年輕人在學生時期由於學業繁忙,與朋友的交往相對較少,在家中多爲獨生子女,家庭人際關係也相對簡單。進入社會後需要與許多人建立複雜的人際關係,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心理學知識可以幫助人們認識自己和他人。

李還勝同時也是自媒體平臺上的知名心理學科普博主,創作了不少以《再見愛人》系列綜藝爲案例的心理學分析視頻。“《再見愛人》裡有很多典型的案例,比如內在需求無法表達而產生衝突、溝通出現盲區,這些都是日常人際交往中會出現的問題,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常常有網友在視頻評論區留言“原來如此”,並分享自己的經歷和看法。李還勝認爲,綜藝裡的人和看綜藝的人都是“當局者”,心理學分析則提供了一個旁觀者視角,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接納自己與他人。

田心就是通過心理學分析視頻學習如何處理人際交往中產生的衝突的。在《花兒與少年5》中,同爲導遊的胡先煦和王安宇產生了分歧,陷入僵局,又經過坦誠溝通化解矛盾。田心想知道遇到這種情況時,如何解決問題又不影響和對方的關係,“我是一個比較害怕衝突的人,經常因爲害怕和他人產生矛盾而逃避問題”。在視頻裡,博主分析了胡先煦的應對方式:先承認對方的情緒,再指出問題,共同商討解決方式,最後還用一個小玩笑緩和氣氛。這給了田心鼓勵和啓發,嘗試用更積極的態度面對人際交往中的問題。

然而,知道怎麼做和真正做到之間仍存在着距離。李還勝直言,人際交往就像游泳,要下水去遊才能學會。綜藝和相關的分析視頻只是幫助人們思考自己的人際交往,而不能讓人真正“學會”人際交往。“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人際交往裡沒有百分之百有效的方法。想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還是需要在日常中多接觸不同的人,多去嘗試和反思。”

(應受訪者要求,田心、楊揚爲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