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交易時代來臨 天氣期貨之溫度衍生品備受矚目

當航班延誤險成爲出行必選險種時,資本市場是否存在“看天交易”的投資標的呢?《證券日報記者近日獲悉,大商所鄭商所先後向業內發佈與國家氣象部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相關信息。業內預計,天氣衍生品或將面世

多位業內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於我國特殊的地域分佈,天氣與農業發展居民生活企業生產等密切相關,影響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天氣衍生品有望成爲規避天氣風險的“新工具”。

從“看天吃飯”到“看天交易”

天氣衍生品是個統稱,並不是指具體的某個新品種溫度、風力、降雨指數都可作爲新合約來研究。天氣衍生品推出後,意味着相關行業開始由“看天吃飯”向“看天交易”過渡,期貨衍生品市場將開始邁入指數時代

《證券日報》記者瞭解到,早在1996年,美國能源企業就推出了全球首個天氣衍生品合約,並以場外交易(OTC)方式開展起來。隨後,美國保險業零售業、農業、建築業和管理基金等逐漸參與到天氣衍生品合約的交易中。經過幾年的發展,伴隨場外交易市場的日益成熟,期貨交易所開始引入天氣指數期貨和期權交易。

作爲商品期貨的新成員,天氣指數期貨又簡稱天氣期貨,與大宗商品期貨的交易原理相同。不過,天氣期貨是一種創新型金融衍生品,採用期貨交易形式,以各類天氣指數作爲交易標的。農業經營主體或其他實體企業,可以依據天氣風險對自身生產經營的影響情況,通過天氣期貨進行套期保值操作,以規避天氣變化帶來的生產經營風險和不確定性風險。國外天氣衍生品主要有溫度、霜凍、降雪、颶風等指數衍生品,目前全球主要的天氣指數期貨基本在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LIFFE)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交易。

中國地域分佈特徵顯著,涵蓋多種氣候類別,天氣與農業、居民生活和企業生產密切相關。尤其是近年來,全球頻現極端氣候,氣象災害的發生頻率也呈增加趨勢,給很多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了不利影響。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因天氣風險造成的國內經濟損失佔所有自然災害造成經濟損失總額的70%以上,天氣風險已成爲國內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

一位業內專家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中國已建立門類比較齊全、佈局基本合理的氣象綜合探測系統氣象臺站的分佈密度、觀測質量和時效已達到或超過世界氣象組織要求的標準,而且執行了70年左右的時間,數據非常完整,爲天氣衍生品的研發和上市提供了良好條件。

北京一家期貨公司的高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推出天氣衍生品,對促進我國經濟平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我國經濟結構中,農業、能源、交通等受天氣風險直接影響較大的行業佔GDP比重較大,這些產業都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部門,其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彈性係數較小,風險傳導到其他經濟部門時會被放大,需要通過天氣衍生品降低宏觀經濟波動的外部因素。二是天氣衍生品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成爲有效的天氣風險管理工具,但我國在這方面仍處於空白階段。積極發展天氣衍生品,有利於提高我國金融市場的競爭力。三是天氣衍生品的主要功能是構建天氣災害的市場化分擔機制,能與天氣指數保險形成很好的互補,完善我國對天氣災害的市場化分擔機制,共同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避險需求。

天氣衍生品研發已十餘年

《證券日報》記者瞭解到,中國期貨市場對天氣衍生品的研究工作已開展了十餘年。早在2002年,大商所就將農產品市場面臨的天氣風險作爲開發天氣期貨的最初着眼點,成立了工作組開展相關產品的開發,並於2006年初步完成相應的合約規則設計。相關信息顯示,在溫度、降雨、颶風等諸多類別中,大商所當時聚焦氣溫方面,方案設計思路是:與國家氣象中心合作,編制用於期貨交易的“氣溫指數”,並選擇6-8個城市編制地區指數,指數值爲該城市的“月平均溫度+100”。當時確定的方案是,氣溫指數期貨的每一指數點價值100元人民幣,漲跌停板爲4%,保證金爲8%,採用現金交割方式。

經過十多年的研發,大商所進一步完善了天氣指數期貨的合約規則,具體細節上有哪些變化目前尚不確定,但能夠確定的是,“溫度”仍是大商所關注的重點。

有知情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天氣指數衍生品的研發雖早,但當時市場對指數產品的認識還不充分,對現金交割也心存疑慮,因此被擱置下來。但期貨市場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後,尤其是經過股指期貨的實踐檢驗後,市場接受程度已大大提高,上期所推出的航運指數、大商所進行的現金合約研發等均得到市場各方的支持。今年成立的中證商品指數有限責任公司致力於指數產品的研發設計,已爲相關指數衍生品的推出打下了堅實基礎。

業內人士表示,國內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爲天氣衍生品的推出提供了較好的市場條件。一方面,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較爲充分,小麥、稻穀(大米)、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的期貨品種均已上市交易,特別是玉米和大豆市場的流動性充沛,已成爲實體企業進行風險管理的有效工具。這些產品的存在,需要天氣衍生品與之形成良好互動,進一步解決農產品種植面臨的自然風險。另一方面,國內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參與主體相對成熟,上中下游的參與程度在各期貨品種的產業鏈中相對較高,有利於天氣衍生品上市後的平穩運行和功能發揮。

還有專家表示,天氣與居民生活、企業生產息息相關,氣溫、光照、風速等指標的變化,可直接影響新能源發電的效率,爲農業、保險業、旅遊業、零售業等行業均可帶來經營風險。氣象預報預警承擔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職責,期貨市場可以發揮天氣風險“減震器”和“穩壓器”的作用。氣象部門和期貨交易所各自發揮專業優勢,攜手研發天氣衍生品,爲企業提供必要的天氣避險工具,有利於提升市場資源的配置效率,增強相關行業發展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