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企業信用債離岸指數面世 違約風波再起難阻外資淘金熱

(原標題:首個企業信用離岸指數面世 違約風波再起難阻外資淘金熱)

國內企業信用債違約風波再起之際,海外資本開始悄然入場。

日前,首支跟蹤中國企業債的離岸指數——彭博巴克萊中國流動信用指數(下稱LCC指數)正式面世,追蹤標的爲境內在岸市場人民幣計價的中國企業債。

據悉,LCC指數將納入48個國內企業所發行的125種信用債等產品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按照規劃,跟蹤LCC指數的海外資本將通過債券通或QFII/RQFII渠道參與中國相關企業信用債交易與資本跨境結算,目前也有金融機構打算髮行掛鉤LCC指數的離岸ETF產品,供海外投資者配置。

“儘管當前河北能化集團紫光集團等多家境內企業相繼出現債券違約,但它帶來的債券價格劇烈波動,反而給我們創造短期交易性獲利機會。”一位打算跟蹤LCC指數佈局國內企業信用債投資的歐洲資管機構亞太區首席代表向記者表示。他們更大的訴求,是在全球極低利率環境下,通過跟蹤LCC指數投資博取更高的債券持有到期回報。

美銀美林信貸策略漢斯·米克森(Hans Mikkelsen)預計,儘管LCC指數面世有望吸引逾百億美元被動投資型資本跟隨加倉中國企業信用債,但在運作初期,實際參與投資操作的海外資金量不會很大。究其原因,一是逾70%發行信用債的國內企業未被全球主要評級機構評級,二是境內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的企業債尚未完全整合,都給海外投資帶來一定的投資困擾。

彭博指數服務首席執行官Steve Berkley對此表示,希望LCC指數的面世,能解決海外投資者的上述投資障礙。因爲它能給全球投資資本帶來一個更直接瞭解中國企業信用債的平臺。

據央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境內債券市場託管餘額爲113.8萬億元。其中,公司信用類債券託管餘額爲25.6萬億元。

從自下而上投資到“一籃子”配置

記者多方瞭解到,在LCC指數出臺前,不少海外資本已通過創設基金方式涉足國內企業信用債投資。

去年9月,平安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與澳洲知名資產管理機構昆士蘭投資公司(QIC)合作發行首款產品QIC-平安中國企業債基金。

布魯德曼資產管理公司(Bruderman Asset Management)首席策略師Oliver Pursche透露,這類在海外發行的中國企業債基金主要採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投資中國在岸市場企業信用債,其持倉策略未必會像指數化產品,覆蓋一籃子中國企業債品種。而且爲了嚴控投資風險與滿足海外投資機構資產配置要求,這類基金對中國企業信用債的選擇門檻相當高,包括信用債交易流動性是否足夠高、交易規模是否足夠大,企業是否已接受至少一家國際知名信用評級機構評級等。

此外,今年以來不少海外投資機構爲了追求更高債券投資回報,開始在中國債券投資組合里加入企業信用債品種。具體而言,他們會將95%資產配置在國債等利率債,僅留最多5%資金投向城投債、企業信用債等高收益債券。

“隨着今年中國貨幣政策相對靈活導致企業信用債與國債之間的利差收益收窄,我們不得不減持了部分企業信用債頭寸。”一家大型新興市場基金中國資產配置主管向記者透露。畢竟,他們此前配置的企業信用債一直未獲得國際知名信用評級機構評級,不符合機構的投資操作要求,因此這項投資一直在基金內部存在爭議,隨着企業信用債利差優勢收窄,中國團隊決定通過減持“息事寧人”。

在他看來,LCC指數的面世,或許能有效解決上述操作爭議。因爲能納入LCC指數的中國企業信用債品種,必須滿足三大條件,分別是過去三個月的交易換手率超過10%,總交易額至少達到2.5億人民幣,債券發行主體必須由全球至少一家國際知名評級機構(穆迪惠譽標普)進行評級。

“這些准入門檻足以滿足基金對中國企業信用債的配置要求,吸引海外資本對中國企業信用債的配置,從自下而上的個別品種投資,轉向一籃子配置。”這位大型新興市場基金中國資產配置主管指出。當前他們反而擔心的,是如果他們決定參與掛鉤LCC指數的ETF產品投資,若這款ETF產品交易流動性不高,也會影響基金總部的投資熱情——尤其在經歷3月美元荒引發的美國債券(包括企業債)市場流動性風險後,即便當前歐美央行持續加碼貨幣寬鬆力度,基金內部投資委員會依然擔心當前債券市場會因估值偏高而出現恐慌性拋售,最終釀成新的流動性風險。因此他們格外看中掛鉤LCC指數的ETF產品交易流動性問題。

Hans Mikkelsen則認爲,若掛鉤LCC指數的ETF產品能引入全球大型銀行作爲做市商提供交易流動性與撮合交易,海外投資資本配置這款產品的熱情將更高。

海外資本尋價差套利或交易性獲利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河北能化集團、紫光集團等多家境內企業相繼出現債券違約,似乎並未影響海外資本參與企業信用債投資的熱情。

“我們中國區投資團隊認爲,這反而能促進企業信用債市場化定價。”上述歐洲資管機構亞太區首席代表向記者直言。以往地方政府的兜底或隱性擔保行爲,導致不少城投債、大型企業信用債的利率定價並未真實反映其經營基本面風險,令海外投資機構反而不大敢加倉投資。

如今多隻信用債遭遇違約導致企業債市場價格劇烈波動,中國區投資團隊正考慮雙管齊下——一面買入被錯殺的企業信用債,押注其價格迴歸正常估值獲利,一面則逢低抄底個別遭遇違約的企業信用債,押注企業通過市場化手段妥善解決違約問題令債券價格回升。

爲了提升這項投資成功率,他們還專門從歐洲總部引入了一整套不良信貸資產的評估投資模型,密切關注違約企業的資產重整潛力,各個潛在重組方對違約資產重整的興趣以及企業自身的造血能力等,從而給予相對精準的企業信用債合理估值,尋找其中存在的價差套利或短線交易性獲利機會。

但他承認,儘管中國投資團隊內部對參與企業信用債投資獲利“摩拳擦掌”,但歐洲總部是否認可這種投資策略,仍是未知數——相比收益率,目前歐洲總部仍特別看重中國企業信用債的交易流動性。因此他們更傾向優先抄底同一家境內企業在海外發行的美元計價企業債(因爲他們認爲流動性更好),而不是境內人民幣計價債券。

“我們正說服基金總部考慮買入LCC指數所掛鉤的一籃子企業信用債,在分散投資風險與提升流動性的情況下,博取更高的短線交易性獲利或價差套利機會。畢竟,隨着境內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進程提速,目前海外資本都可以輕鬆進出境內債券市場參與人民幣計價信用債投資,且境內信用債的價格波動性更高,反而能創造更可觀的回報。”他告訴記者。目前歐洲總部最大的顧慮是,剛剛面世的LCC指數缺乏相應的債券指數期貨等風險對衝工具,若中國投資團隊出現市場誤判,反而會遭遇更大幅度的投資踩雷,因此他們仍在評估參與LCC指數投資的可操作性。

在Oliver Pursche看來,這也反映當前多數海外投資機構的共同心態——他們需要先確認這輪企業信用債違約風波再起,不會觸發局部性金融風險,再決定是否加倉LCC指數產品作爲淘金中國債券博取額外回報的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