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其他國家是怎麼閱兵的 印度閱兵禮上玩雜耍

印度閱兵娛樂性強

印度共和國日是1月26日。每到這一天,印度各地都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其中最爲壯觀的活動就屬首都新德里舉行的閱兵儀式。《環球時報記者多次應印度國防部之邀觀摩閱兵儀式,雜技和鮮豔的民族服飾等印度特色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衆買票看閱兵

閱兵儀式是印度國威、軍威的集中展示,印度政府每年都會邀請很多人現場觀摩。主賓一般是一位外國元首,作爲主賓受邀出席印度共和國日閱兵式一般被認爲是印度給予外國元首的最高禮遇,標誌着兩國關係非同尋常。過去幾年來,沙特國王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齊茲、俄羅斯總統普京、法國總統薩科齊等享受過此殊榮。

現場觀看閱兵式的人只有一少部分是受到邀請的,大部分是買票前來的。每年12月初,印度國防部便在該部前面設一個售票亭,向民衆公開出售觀看閱兵式的門票。任何印度公民,只要出示自己的合法身份證明,便可在這個售票亭買到票。票價因座位不同而不等,最高的爲500盧比(1美元約合48盧比),最低的只有30盧比。

撿糞隊伍列其中

今年1月26日,記者再次來到閱兵現場。10時30分,樂隊奏響印度國歌,印度三色旗冉冉升起,與此同時,空中迴響着21門禮炮的轟鳴聲。之後便開始了盛大的閱兵式。

第一個出場的是印度陸軍騎兵團。只見幾隊駿馬呼嘯而來,馬背上穩坐精神抖擻的士兵,士兵一手牽着繮繩,一手端着步槍。奇怪的是,馬隊後面跟着一些人,他們一手提着一個袋子,一手拿着一個叉子,不時彎腰拾取馬隊留下的糞便。除了馬隊,還有駱駝隊,印度西部邊防士兵身穿傳統服裝,騎在高高的駱駝上,悠然地行進。駱駝隊後同樣也跟着一支撿糞隊伍。

在閱兵式上最讓人眼花繚亂的是印度各個民族的聯隊方陣人們身着具有民族特色的五顏六色的服裝,展示各自民族的風貌。

展示軍威是印度閱兵式的重頭戲,每年的閱兵式上都要展示印度三軍的最新式武器。但這種武器展示很有印度特色,不少戰機是用車拉着行進的,有的武器在閱兵式上展示的就是模型。2007年閱兵中,稱雄印度洋的海軍方隊擡出了一艘“潛艇”———印度斥巨資向法國購買的“鮋魚”級柴電潛艇———的模型。

方陣比較隨意散漫

雖然新式武器的亮相讓觀衆叫好聲不斷,但最叫座的還是印度邊防士兵表演的摩托特技。首先是3人以驚險的動作騎一輛摩托車,然後是4人,之後一輛摩托車上的人越來越多,直到十幾人以疊羅漢的方式騎在一輛摩托車上,其高難度動作和中國高水平雜技團的表演差不多。每到這時,觀衆的激情像被一下子點燃了一樣,人們紛紛站立起來,翹首觀望,並不斷地鼓掌叫絕。

在閱兵式上進行極具特色的特技表演,這是印度的傳統。雜技和鮮豔的民族服飾,在古代印度閱兵儀式中就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印度戒日王爲了威懾對手交出唐朝高僧玄奘大師,親率戰象兩萬頭,在恆河兩岸舉行了規模盛大的閱兵儀式。史載戒日王的閱兵部隊往恆河水中丟撒鮮花,讓恆河變成一條鮮花的河流,兩岸又有吞劍、噴火、瑜伽種種雜耍之人,一面娛樂百姓,一面表示對東土高僧的尊重。將娛樂融入莊嚴肅殺的閱兵典禮中,已經成爲印度閱兵的一大特色。

印度三軍方陣並不是非常整齊劃一,顯得有些隨意散漫。之後便是文藝遊行表演,演出以邦爲單位。各地花車遊行隊伍更加隨便,當方陣因前面“交通擁堵”而被迫停下來時,有些人竟然還會離開隊伍跑到柵欄前面與觀衆握手聊天。

文藝遊行演出結束後,空中傳來飛機的轟鳴聲。舉頭望去,只見一隊俄羅斯生產的蘇-30戰鬥機呼嘯而來,劃出一道道美麗的弧線,緊接着便是俄羅斯生產的伊爾-76重型運輸機劃過長空,最後是俄羅斯生產的米-26直升機低空疾速飛過,身後撒下無數的彩色氣球。閱兵儀式到此結束。人們說笑着離開國家大道。接受過閱兵式的洗禮之後,絕大多數印度人的民族自豪感又增強了許多。

法國閱兵消防員最受歡迎

每年7月14日,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都要舉行國慶閱兵儀式,這是每年例行的“遊行節日”,對公衆免費開放。2009年記者親眼目睹了法國閱兵的盛況,其輕鬆、隨意給記者留下了很深印象。

這一天法國元首邀請世界多國政要,一同檢閱海陸空各兵種,向民衆展示國防實力和精神風貌。國慶之前的幾天,協和廣場附近早已架起了觀禮臺,法國總統將在這裡接待邀請觀禮的各國政要,香榭麗舍兩旁的林蔭道上,掛滿了藍白紅三色的綵帶,一路飄揚到凱旋門。

雖然法國閱兵並不是10年才一次的盛況,但普通觀衆爲了搶到一個好位置,還得提早前往。正式的閱兵典禮一般在10時或10時30分開始,那時大街旁已經擠滿了等待的人羣,到9時,前三排已經擠不進人了。

等待閱兵的士兵方陣在馬路中央,規模要比其他國家小很多,每一個不過是一兩百人。士兵身着繁複的制服,在盛夏的陽光下一動不動。荷槍佩劍的法國儀仗兵們,卻絲毫也看不出嚴肅緊張,閱兵沒開始時,還可以在路邊樹蔭下稍息喝水,直到香榭麗舍大街旁的喇叭裡響起了國歌《馬賽曲》,領隊軍官才命令整裝立正,要開始檢閱了。

大約10時40分左右,第一隊騎兵才走上香榭麗舍大街的古舊石板路。高頭大馬配上遺留着拿破崙時代風格的制服,第一個方陣雖然人數不多,但十分威風,讓圍觀的人們第一眼就聯想起法國軍隊曾經馳騁歐洲大陸的歷史。騎兵過後,整個閱兵儀式纔算是正式開始。每年的閱兵式上,都有5000多名士兵、軍官接受檢閱。

作爲國家元首的尼古拉·薩科齊站在一輛軍用吉普之上,在軍隊將領的陪同下檢閱方陣。然而,法國民衆似乎並不爲眼前的總統到來而興奮歡呼,薩科齊也只是向士兵們招招手,在吉普車上悄然駛過。

此時負責保安的警察高度戒備着圍觀的羣衆,保證沒有人作出異常的舉動,只偶爾聽到人羣中傳來一兩聲噓聲。

法國國慶閱兵最精彩的部分,屬於陸軍最新式的武器編隊,來自巴黎附近的衛戍部隊。由四輪運兵裝甲車領隊,輕型坦克、勒克萊爾主戰坦克、自行火炮以及隸屬工兵的各類特種裝備悉數登場

各軍種的方陣,除了常規的陸軍、海軍,還有警察部隊、憲兵部隊、特種兵、消防戰士,以及極具法國特色的“外籍軍團”。在這些方陣中最受羣衆歡迎的,是開着紅色消防車,頭戴銀色頭盔,手持斧頭的消防員。因爲在和平年代裡,他們纔是老百姓身邊的守護神,消防方陣正步走過時,迎來了兩邊民衆的陣陣掌聲。

每年,法國閱兵都會增設“新花樣”,今年就邀請了400多名印度士兵組成方陣,因爲觀禮臺上薩科齊身邊坐着的,正是來訪的印度總理辛格。

在所有的地面閱兵結束後,頭頂上的空軍編隊呼嘯而過,著名的“法蘭西巡邏兵”飛行表演隊拖着象徵法國國旗的“藍、白、紅”三色彩煙劃過長空,煞是好看。以幻影和鷂式爲主的戰鬥機、運輸機、轟炸機、預警機和武裝直升機編隊低空飛行,航空跳傘隊在最後表演了花式跳傘,爲閱兵儀式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歷時兩個多小時的法國國慶閱兵,體現了法國人隨意、浪漫的性格。在展示國防力量的同時,也向民衆傳遞了和平年代的節慶感。

俄閱兵重裝備難進紅場

蘇聯解體後,由於國家動盪,紅場閱兵儀式曾一度被中斷。雖然1995年恢復了紅場閱兵,但俄羅斯已不是昔日強大的蘇聯,沒有重武器登場的紅場閱兵,大多沒給人留下什麼印象。

2008年之前,像坦克、導彈這樣的重裝備再也沒有在俄羅斯紅場出現過。1995年5月9日,俄羅斯如期舉行慶祝衛國戰爭勝利50週年閱兵式。這次閱兵同時搞了兩場:一場是隻有步兵方隊參加的紅場閱兵式,一場是庫圖佐夫大街有少量武器裝備參加的閱兵式。同時在兩個場地搞閱兵,並非具有特殊含義,實際上是無奈的選擇:蘇聯解體後,紅場附近的重建工程擋住了重裝備進入紅場的一個入口。即便是2005年5月9日衛國戰爭勝利60週年,有世界多國領導人出席的隆重的閱兵儀式,最壯觀的場面也只是空軍“勇士”和“雨燕”飛行表演隊的10架飛機在紅場上空飛行。

2008年勝利日,蘇聯解體17年後重型裝備首次重返紅場閱兵式,這次檢閱讓世界看到了俄羅斯到底擁有什麼武器,展示了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但重型裝備參加閱兵遇到了交通問題。就拿進場條件來講,蘇聯時期,大閱兵中的坦克要穿過莫斯科練馬廣場後進入紅場,而現在練馬廣場已經變成了貿易中心。蘇聯解體後,俄當局爲恢復紅場附近地區的歷史原貌,重建了包括喀山大教堂在內的多項新工程,這些工程擋住了重裝備進紅場的入口。紅場周圍密集的舊式建築和商業區,使參加閱兵儀式的車輛進出成了老大難問題。有些臨近紅場的街道甚至只能並行兩輛汽車,像T-90坦克、體積龐大的“白楊”導彈即便能塞進這些狹小的街道中,掉頭也很困難。在勃列日涅夫時代,爲了洲際導彈能夠進入紅場參加閱兵式,曾拆除了紅場北側的伊韋爾斯基拱門。

紅場的條石看似堅固,但畢竟風吹日曬,難免有些凹凸不平。像T-90坦克、白楊-M這樣的龐然大物,對紅場條石地面會造成一定損害。2008年的勝利日閱兵中,總長22米的“白楊”導彈從瓦西里斜坡處入場,在凹凸不平的紅場條石上爬坡,這個龐然大物頗費了些力氣。

和其他國家相比,由紅軍老戰士組成的方陣,成爲俄羅斯閱兵文化中的一道風景。每到5月9日這天,那些屢立戰功的紅軍老戰士,就會將舊式軍裝穿戴整齊,走上街頭參與閱兵。2005年,紀念衛國戰爭勝利60週年閱兵式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整個閱兵式分歷史和現代兩個部分。歷史部分首先出場的是手舉60面衛國戰爭期間戰功卓著部隊旗幟的方陣。之後,6個由74名軍人組成的連隊方陣和1個由33人組成的騎兵連方陣整齊地進入紅場。每個方陣的士兵都身着不同軍裝,手持戰爭時期的武器,分別代表戰爭時期蘇聯紅軍各兵種。隨後,2600名胸前佩戴勳章、手持鮮花的老兵,乘坐新仿造的二戰時期軍用卡車,陸續進入紅場。

在閱兵問題上,俄羅斯人可以算“摳門”,2007年和2008年參加閱兵的俄羅斯官兵都沒有超過1萬人。而俄羅斯也沒有閱兵專用部隊,除了莫斯科衛戍區部隊外,參加閱兵的部隊多從軍校和其他部隊抽調,而在2008年的閱兵儀式前,這些部隊也僅進行了3次演練。在閱兵時俄羅斯士兵好像因爲訓練不足,軍容軍姿上比中國閱兵式差了不少,看上去正步都有點踢不齊。

《環球時報》版權作品,未經環球時報社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