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80後“火車俠”如何玩轉“貪吃蛇”
新華社南昌1月15日新媒體專電(記者餘賢紅)“十車……五車……三車……”37歲的黃樂身着工作服,站在調車車頭直視前方,手握對講機“報車”。直到兩車廂穩穩地鉤住,他才露出會心的微笑。
春運期間,當旅客在南昌火車站候車室等待檢票上車時,黃樂和班組成員正在3公里外的客技場,把一節節分散於不同股道的車廂按編號組成一列火車。他的工作直接關係到列車能否安全準時發車。
“這好比 貪吃蛇 遊戲,把車廂 吃 到一起,然後安全送達站臺纔算過關。”1999年退伍後,黃樂被分在南昌火車站調車員的崗位上,從此一干就是18年。
慢了,車廂連掛不上;快了,撞擊太重有損車內設施。每次連掛車作業,最考驗的就是調車員的眼力勁。調車員業務純熟的標誌之一就是做到每一鉤都是“橡皮鉤”——連掛兩節車廂時,鉤頭落槽的聲音輕如橡皮掉在地上。
完成一次連掛車作業需在十車、五車、三車、一車和停車五個距離節點分別報車,爲司機控制車速提供依據,而調車員每次判斷的時間最多隻有3秒。
在南昌火車站組織的年度技能比賽上,黃樂經常名列前茅,他也因此被同事稱爲“火車俠”。然而,“火車俠”初出茅廬時也犯過錯。“剛入職半年,由於對距離判斷不準,未能及時報車,導致車速過快,鉤頭直接被撞壞。”黃樂說。
爲提升自己判斷距離的準確度,黃樂不僅在工作中努力訓練,還養成了在生活上鍛鍊眼力的習慣。有時,走到超市門前,黃樂會突然不自覺地停下來,先目測到門口還有多少米,然後再用腳步實地丈量;堵車時,黃樂也會下意識地估摸前方大約堵了多少米……
對調車員來說,要成爲“火車俠”,除了考驗眼力勁外,更考驗意志力。
春運值班期間,調車作業量大大提高,平均每4分半鐘就要辦理一次接發列車作業,經常顧不上吃飯;夜班任務更重,從晚上七點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上九點,工作量超出白天三分之一。爲了保持清醒,調車員經常用冷水洗臉。
此外,調車員經常需要站在寒風冷雨中工作。“尤其是遇到凍雨天氣,穿再厚也像打赤膊一樣。冷風一吹,真是刺骨扎心的冷。”黃樂清晰地記得,2008年冰凍雨雪天氣期間,豆大的冰雹打在臉上,雙手凍得失去了知覺,下班回家連踩汽車離合器的氣力都沒有,“那一次,我是真哭了。”
調車作業苦、累、髒,但黃樂從未放棄。他說,讓自己堅持下來的是工作本身所帶來的成就感和認同感。“看到旅客能夠平安準時乘車,我就很自豪、很滿足。”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黃樂已成長爲一名調車長,帶着多名徒弟,一起奮戰在調車一線。
(原標題:看80後“火車俠”如何玩轉“貪吃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