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2年市場不見美國豬肉 消基會質疑「洗產地」

吳榮達表示,或許消基會在本次抽查剛好沒抽查到美豬產品,另一種可能可能是美國豬肉的產地標示爲其他原產地,也就是「洗產地」。(消基會提供)

自2021年1月1日起,臺灣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進口已超過2年的時間。消基會指出,據今年5月下旬展開的市場抽查,未見任何美國產製豬肉商品,質疑遭「洗產地」,呼籲食藥署應更積極地確保食品進口的資訊透明度和安全性,以滿足消費者對於食品的合理關注和信任。

萊豬進口之初,行院院宣佈有配套性的開放含萊劑美豬,以及30個月齡以上的美牛進口,其中的配套措施是從海關到廚房5大管理措施,分別是源頭管理、輸入查驗、清楚標示、追溯追蹤,以及市場稽查。

消基會表示,爲了解這2年的管理措施是否落實,今年5月下旬展開調查,由志工於北部、中部及南部的市場攤販(5件)、便利超商(42件)、超市(146件)、量販店(34件)、百貨公司超市(50件)及餐飲業(12件)抽樣調查289件含豬肉成分的相關食品,結果未見到任何美國產製豬肉商品。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豬肉產地標示的合格率達到100%,289件產品中均清楚標示了豬肉的產地,豬肉來源涵蓋了單一產地或多個產地。其中272件來自臺灣、15件來自西班牙、9件來自加拿大、8件來自法國、7件來自丹麥、3件來自荷蘭、1件來自匈牙利,當中僅1.7%的樣本明確標示產品不含任何萊劑。

消基會表示,根據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豬肉儀表板顯示,從今年1月至5月29日,自美國進口的豬肉計1204.06噸,豬其他可食部位計1511.47噸,與進口量相近的法國1367.38噸相比,自美國進口的豬肉總量略高於法國,但市場卻不見美國進口的豬肉相關商品,讓人困惑。

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表示,或許消基會在本次抽查剛好沒抽查到美豬產品,另一種可能可能是美國豬肉的產地標示爲其他原產地,也就是「洗產地」。

吳榮達另指出,食藥署今年4月再度公佈開放加拿大全牛齡牛肉進口的草案,引發了消費者對政府開放進口食品安全的擔憂,加拿大牛傳出狂牛疫情,過去1年對於飼料的安全性疑慮尚未釐清,而在已經實施2年的美國豬肉進口上,消費者需求的資訊透明度也無法獲得充分滿足,實在很難相信政府在開放加拿大全牛齡牛進口後能夠周延的實施產品揭露,讓消費者享有真正的「知情」與「選擇」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