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密使命》:新視角聚焦隱秘戰線紅色故事

由中央電視臺、浙江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廈門萬勝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廣東廣播電視臺等出品革命歷史題材劇《絕密使命》正在CCTV-1黃金檔、騰訊視頻熱播。該劇自播出以來反響熱烈,收視一路飄紅,並獲得了諸多觀衆讚譽。5月8日,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福建省廣播電視局主辦的《絕密使命》研討會在北京中國職工之家舉辦。

會上,領導專家主創通過對“三絕”系列化(《絕命後衛師》《絕境鑄劍》《絕密使命》)主旋律劇作的創新敘事視角、高品質藝術創作、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等方面進行解讀和評價,剖析該劇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的時間節點賡續紅色精神血脈的作用,以及作爲黨史學習教育生動教材的意義。

系列化+稀缺題材+人物 新視角聚焦隱秘戰線紅色故事

《絕密使命》以中共中央於1930年建立的紅色交通線爲背景,講述了潘雨青鄒叔寶交通員在中共中央交通局的領導下,在長達3000公里的紅色交通線上輸送物資、傳送情報、護送幹部的故事。這部“三絕”系列劇封筆之作《絕密使命》,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這一重要節點播出恰逢其時。總策劃袁錦貴表示,“革命鬥爭的歷史故事要理直氣壯地講,革命鬥爭的歷史故事要充滿感情地講,革命鬥爭的歷史故事要花大力氣講。”在《絕命後衛師》和《絕境鑄劍》的基礎上,該劇繼續深度挖掘紅色資源,將鏡頭對準了從未在熒幕上展現過的“三千公里紅色交通線”,題材稀缺,特點鮮明,得到了多位與會專家領導的肯定。

在人物設定上,該劇打破傳統革命歷史劇的創作桎梏,以潘雨青、鄒叔寶等小人物爲主角,塑造了一幅無名英雄羣像。他們出身於最廣大的勞苦大衆,腳踩泥土,背靠山林,許多交通員甚至“沒有”名字。他們身上散發着和對黨、對人民誓死忠誠的精神投身革命,既接地氣又極易與年輕觀衆的價值觀產生共鳴和共情。總策劃袁錦貴介紹了聚焦小人物的初衷,“交通員都是一批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但他們對革命事業的赤膽忠心,又是驚天動地的,值得大書特書。”《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評價劇中的人物塑造“非常精彩”,“小人物具備一定的江湖氣、煙火氣。他們的特立獨行讓他們從容面對黑勢力,以惡治惡,勇敢淡定。讓人物一下子充滿了人格魅力”。

紀實性+懸疑色彩+主旋律 多元融合創造高品質藝術精品

《絕密使命》依託真實歷史和真實人物事蹟,故事層層推進,情節環環相扣,將三千公里交通線上形形色色的交通員們鮮爲人知的英勇事蹟逐個揭秘。專家們認爲,《絕密使命》的成功不只體現在題材的稀缺性和傳達主流價值方面,也體現在表現形式、敘事手法和藝術技巧的精準把控上。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形容該劇是“經典敘事的繼承和發展”,稱其“又有歷史作爲基礎,又帶有敘事傳奇性,以塑造英雄人物爲核心,完成了一個敘事的基本結構,既符合審美特徵,又有歷史價值。”

文藝報藝術部主任高小立認爲該劇很好把握了影視創作中“大”與“小”的問題。“在質樸還原、真實再現的創作主旨下,從劇情設置、人物塑造、戲劇衝突層面,讓一個又一個具體的使命任務在信仰層面得到藝術昇華,從而打動人心,與觀衆產生共鳴。”中國作協全委、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範詠戈稱《絕密使命》實現了對歷史高度還原的能力和文化自覺,力贊“《絕密使命》是一部取得了情懷形態美的力作,更是因爲情懷和形態雙美才會收穫收視和口碑雙贏。”

《絕密使命》90%以上的場景都採用實景拍攝,體現了該劇的紀實性。成千上萬交通員的運輸工作經海路、鐵路、水路、山路接力完成,場景多變,人物形象衆多,看點豐富,契合“小站大風雲”的主題。而一次一次驚心動魄的運送,一個一個隨時可能暴露身份的危險,爲《絕密使命》整部劇增添了懸疑性,看點十足。專家們一致認爲,強情節、多元敘事融合讓該劇成爲主旋律題材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也爲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創作拓展了藝術新路。

獲贊“黨史教育生動教材”,彰顯主旋律劇使命擔當

回望來時路,以紅色故事致敬英雄、傳承紅色基因、抒發愛國情懷、唱響“主旋律,正是文藝工作者踐行的初心和使命。與會專家認爲,《絕密使命》既有接地氣的表達語態,又有信仰至上的崇高主題。中國文聯原副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表示,“《絕密使命》激情謳歌忠誠是共產黨人最可寶貴的品質,對黨的初心和黨的宗旨的忠誠是共產黨人戰勝一切困難、一切艱難困苦,一步一步實現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光榮夢想的最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副主任趙彤稱讚《絕密使命》“是回憶錄,是紀念碑,是座右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之際,《絕密使命》以創新的引力和沉着的筆力,爲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獻上一份獨特之禮。”

一處處革命交通站,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豐富生動的教科書;一個個感人的紅色故事,是淬鍊中國年輕人初心使命最好的營養劑。現場《絕密使命》總製片人張曉東代表出品方華策表示,“華策集團始終是文藝戰線上的忠誠戰士,應當爲黨和人民守好文藝陣地,也應該爲人民提供優質的精神作品。”現場其他電視工作者也表示,將繼續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創造出更多電視劇精品,讓紅色精神始終熠熠生輝。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祖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