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洄瀾 齊邦媛90高壽出版

集結因《巨流河》而與各界交流點滴的《洄瀾:相逢巨流河》適逢齊邦媛90歲時出版作爲紀念。(天下文化提供)

齊邦媛筆下的巨流河,即今日東北的遼河。(CFP)

齊邦媛的《巨流河》,經歷4年伏案、25萬字的長征,於09年出版至今撼動了兩岸出版界,補足了歷史的缺口而成爲兩岸文化界、歷史界名人最常提及的作品之一。時隔5年,適逢齊邦媛90歲,她躊躇多年後,仍決定將《巨流河》出版後的一波波如洄瀾般的迴響,編撰爲一本紀念冊,《洄瀾-相逢巨流河》將於23日問世。

《巨流河》出版後無以數計自發性的書評、讀後感出現在報章、網路,媒體、讀者的函電不斷,並由於2010年在大陸出版了簡體版而引起更廣大讀者的觸思與迴響,《洄瀾-相逢巨流河》就在齊邦媛親自書寫回答讀者、媒體提問中成形。她表示《巨流河》原是自己從內心深處寫給世界的一封懇切的長信,心願已了,留下祝願一切歸於永恆的平靜。但「4年間,來自世界各角落的文字直扣我心,讀了又讀,每篇都不忍釋手。只有用一本書,在此集中最具代表性的瞭解與交流,而找回舊誼重敘生死契闊,也在此書內作個永久的相逢紀念吧。我充滿感謝與你們在書裡書外有緣相逢!」

分評論、訪談、來函3部分

此書分成評論、訪談、來函3個部分,評論者從臺灣的知名學者李惠綿、林文月、陳芳明;作家王鼎鈞、簡媜、陳文茜、張作錦到大陸專欄作家黃艾禾、北美書評家昆布、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等人的文章均收錄其中。

對於如簡媜這種土生土長於亞熱帶農村的臺灣子弟而言,從小對於東北、愛國歌曲〈長城謠〉中描述的「苦難當,奔他方,骨肉離散父母喪」的遭遇總覺得遙遠而無共鳴,但《巨流河》彌補了這個缺口。

在陳文茜看來,與過去鉅著型回憶錄最大的不同在於,她談的不只是一段遠離故鄉的回憶,更紀實混亂大遷徙年代的點點滴滴。

兩岸看《巨流河》有共鳴

在大陸作家黃艾禾看來,兩岸看《巨流河》有相同的共鳴,對她堅忍而沉穩的敘事風格,對家國的深切情懷感受相同,但大陸讀者對她勾勒的國民黨高層,戰爭中逃難的百姓,戰爭中仍在課堂上把英國詩歌讀到忘我的朱光潛等歷史則感到陌生,透過《巨流河》,將過往的政治歧見所遮蔽的歷史細節活生生展現。

北京的資深記者盧躍剛看《巨流河》與龍應臺的《大江大海1949》,認爲龍應臺在歷史哲學、社會變遷和利害的迷霧裡精心巧構。齊邦媛則以老派文學的矜持和莊嚴,敘事簡樸卻大開大合,把「國破山河在」的蒼涼與無奈,以及家族史和個人奮鬥史悲喜交加地放置在歷史舞臺上,低迴咀嚼,一唱三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