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數字健康|健康科技成果轉化進程加快,企業如何抓緊機遇“彎道超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當前,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智慧科技的飛速發展,爲醫療健康行業帶來了深刻變革,也不斷推動先進科技在多個應用場景加速落地。

近日,多個城市發文要求支持醫療大模型開發和落地應用,推進數字療法、人工智能輔助治療等產品的研發應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新藥研發。例如,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24-2026年)》。其中提出,加快以醫療大模型爲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產業發展。支持醫療大模型開發和落地應用,推進數字療法、人工智能輔助治療等產品的研發應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新藥研發。加快醫療、醫保、藥監等數據底座建設,精細化開展數據清洗和治理,推動數據流通。

另外,國家衛健委發佈《關於進一步健全機制推動城市醫療資源向縣級醫院和城鄉基層下沉的通知》中也提到,要利用信息化手段連通各級醫療機構,推進醫聯體內信息系統統一運營和互聯互通,在縣域醫共體內逐步實現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的連續記錄,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和綜合管理系統的信息共享,推動實現一體化管理。

如此趨勢不難發現,隨着支付方式改革的推進、醫聯體建設的深入、城市醫療集團的發展,以及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爲科技創新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同時,消費者的健康意識不斷提升,在治療的精準性、服務的便捷性以及全流程的就醫體驗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激勵着健康科技企業在創新和發展道路上的不懈探索與突破,推動科技醫療健康行業真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畢馬威中國醫療健康行業主管合夥人姚鳳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當下,智慧醫療、智慧管理、智慧服務將進一步提升臨牀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率,賦能醫院管理者更好地推進精細化管理,並改善病人的就醫體驗。

“以影像診斷爲例,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在提升閱片速度和提升診斷精準度層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科技驅動的創新服務模式,比如預約掛號、線上診療、健康監控已經開始運用,未來將會加速普及,惠及更多的患者。在醫藥領域,人工智能、腦機接口的應用將帶來產業的新一輪變革。基因編輯、細胞治療等創新療法的應用也將帶來一系列的顛覆性的治療方法,給更多的患者帶來福音。”姚鳳娥說。

政策鼓勵醫療技術創新加速

醫療科技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與助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關於全面推進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十四五”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等政策的發佈,使得我國對醫療健康科技領域的投入持續增加,平臺建設和人才儲備不斷強化,健康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日益加快,科技創新對於國民健康的保障作用不斷彰顯。

同時,隨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進一步促進了傳統產業的創新升級,讓更多的奇思妙想在中國落地。在這樣的背景下,醫療健康行業的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和創新爲動能,結合健康中國2030的目標和國家的醫改政策,通過“新三醫聯動”,助力健康中國的實現,同時促進經濟的發展。

“醫保,醫療和醫藥在科技賦能和創新驅動下,將帶來醫療健康行業一系列的變革。”姚鳳娥指出,在智慧醫保領域,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工具,醫保將能夠更好地發揮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在創新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層面,結合國際先進經驗,北京已經開始試點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慢病病人按人頭打包支付的價值醫療模式,結合最新科技,更多的創新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將會在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

此外,在醫療領域,科技的應用有非常多的場景。智慧醫療、智慧管理、智慧服務將進一步提升臨牀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率,賦能醫院管理者更好地推進精細化管理,並改善病人的就醫體驗。以影像診斷爲例,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在提升閱片速度和提升診斷精準度層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科技驅動的創新服務模式,比如預約掛號、線上診療、健康監控已經開始運用,未來將會加速普及,惠及更多的患者。

在醫藥領域,人工智能、腦機接口的應用將帶來產業的新一輪變革。基因編輯、細胞治療等創新療法的應用也將帶來一系列的顛覆性的治療方法,給更多的患者帶來福音。

“我們預測科技創新將進一步助力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帶來醫療健康行業一系列的變革。”姚鳳娥說,科技創新是打破傳統醫療模式束縛,推動“三醫聯動”創新發展的關鍵引擎。通過運用先進的醫療科技手段,不僅可以實現醫療資源的精準識別和高效利用,爲患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精準化的醫療服務,還能有效降低醫療成本,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不過,也有不少業內人士直言:當下,推動“新三醫聯動”更爲關鍵。

姚鳳娥介紹,“‘新三醫聯動’與現有‘三醫聯動’的主要不同在於科技的賦能,讓傳統的三醫聯動工作更加高效,更加透明,更加整合。”姚鳳娥說,這也是基於當前人工智能、機器人、精準醫療、3D打印、虛擬現實、遠程醫療等新技術加速成熟,其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場景得以不斷延展。眼下,除輔助醫學影像診斷、數字病理診斷、臨牀決策支持、健康管理等一些現有的、比較成熟的應用外,醫用機器人、數字診療等新興技術也在加速發展並逐步投入實際應用。

企業如何把握機遇?

縱觀全國,人工智能已經在提高醫療衛生行業資源利用效率和衛生服務水平,促進分級診療政策落實等方面發揮突出的作用,在很多醫療健康應用場景中都有非常不錯的表現。例如,便捷就醫服務、醫學影像輔助診療、智慧病理輔助診斷、全生命週期健康管理、醫療資源下沉服務等應用場景已經在上海的一些公立醫院全面推廣。

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引入對醫療健康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通過跨機構互聯互通,集成整合個人健康、保險支付及其他行爲數據,醫院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與其他醫療服務提供方不斷深入整合,形成相互依存的新的生態系統;另一方面,基於大數據智能分析的臨牀診斷、預防干預,消費者的需求也從“醫療”向“健康”延伸,尋求包括健康管理、健康生活、疾病預防和康復護理等在內的全週期健康管理。

此外,藉助自動化設備、物聯網技術和流程優化,醫院的運營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原本不可追根的物資、人員也實現了可識別、可溯源、可追蹤,實現自動化高效運營,提高醫療管理的質量和效率。

除了推動醫療模式的改變,創新醫療技術也正在從多個方面爲產業賦能,這也給不少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受益於經濟體量與人口基數,中國健康科技市場穩定增長,結合多元化支付方式、服務水平提升,醫療科技、醫保科技和醫藥科技仍將正比以往更快、更便利地觸達需要的患者。

此外,姚鳳娥建議,企業利用科技創新應對診療一體化、智能醫療器械、基因診斷治療等行業發展的新需求應該注意做到兩點:一方面,制定科研戰略。醫療健康企業要將科技創新作爲一項重點指標納入年度戰略之中。大企業在技術和人才的積累,以及產研結合、模式創新等方面具備天然的優勢。

另一方面,加大科研投入。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關乎我國源頭創新能力和國際科技競爭力的提升,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基石,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醫療健康企業都非常重視對基礎研究的持續投入。

在市場的推動之下,不少健康科技企業在積極尋求資本的助力並籌劃未來的上市。有別於傳統的製造型企業,健康科技企業在早期難以通過自身業務“造血”,需要不斷由創始團隊、外部投資者及資本市場持續“輸血”。因此,資本市場政策及風向對健康科技企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科技賦能“新三醫聯動”正在給醫療健康行業帶來一系列變革,後續將會給這一賽道上的頭部企業帶來哪些機遇?仍需時間及市場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