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小鴨 畜衛所「卵黃抗體」提升9成育成率

家畜衛生試驗所27日發表「水禽病毒性疾病多價卵黃抗體」。(遊升俯攝)

入冬國人喜食薑母鴨臺灣肉鴨每年也有逾80億元產值,但畜養小鴨好發鴨病毒性肝炎及水禽小病毒感染症,一週齡以下雛鴨死亡率可高達95%,往往造成農民龐大損失。家畜衛生試驗所針對這兩種疾病研發的「多價卵黃抗體制劑」,可有效將小鴨育成率提升至99%,有效降低水禽病毒性疾病對鴨只的危害

鴨病毒性肝炎會造成鴨只肝臟病變,水禽小病毒感染症則會造成鴨只腸子壞死、鴨喙短小,出現下痢、進食困難等症狀,對三週齡以下雛鴨影響很大,一週齡以下雛鴨感染死亡率更高達95%。

衛所副所長許聰文表示,1989年臺灣曾同時爆發此兩種疾病,造成180萬隻雛鴨中有44萬隻受到感染,其中30萬隻因此死亡,死亡率逾6成8,僅3成存活

畜衛所研究員曾俊憲表示,過去即有疫苗可施打種鴨,但怕雛禽受到移行抗體干擾,或是在施打種鴨時造成鴨只緊迫,產蛋率下降,飼主施打疫苗意願不高,故畜衛所研發水禽病毒性疾病多價卵黃抗體,專供雛鴨施打,可有效降低雛鴨死亡率達3成以上。目前已完成2場田間試驗土番鴨場田間試驗育成率可達97%、99%。

曾俊憲指出,爲種鴨施打疫苗約需花費24元,若改對此種鴨所能生產的100只雛鴨施打抗體制劑,則需約40元,雖然成本較高,但相對於雛鴨售價每隻15至30元不等,鴨農一般不會在意疫苗製劑支出,抗體制劑可供鴨農另一種有效防疫選擇。

畜衛所建議,種鴨應於產蛋前8周注射疫苗,雛鴨則應於1日齡及10日齡各一劑卵黃抗體制劑,可有效保護雛鴨度過易感染疾病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