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識是動詞非名詞

隨着2016年大選來臨,兩岸關係政策何去何從?不論之前中國國民黨柱姊以前進觀點提出「一中同表」,或民進黨小英以糢糊思維論述的「維持現狀」,讓被塵封的九二共識定義意涵,因選舉再度受重視,成爲角逐國家領導者藍綠政黨參選人無法迴避,必須說清楚、講明白之議題

回顧1949年以來兩岸關係,走過1949到1979「誓不兩立的夢魘期」;隨着1979大陸改革開放,從面對1979到1988「揮手示意的初探期」;至嘗試1988到1992「人道關懷的接觸期」之後,因應兩岸互動往來日益密切實際需要下,1992透過海基會海協會諮商談判形成九二共識,作爲兩岸擴大交流合作基礎

兩岸關係在此基礎下,歷經1992到2000「互動往來的混沌期」,進入2000到2008「三通試點的催化期」,60餘年歲月籓離,終於在臺灣第二次政黨輪替後,配合開鎖治國政策,邁向2008之後「交流合作的融合期」,開拓兩岸關係新局

2008年5月後,兩岸以九二共識爲基礎,簽署23項協議與取得2項共識。尤其2010年6月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更是兩岸排除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等政治敏感語言下,以經濟議題爲定位,秉持對等、尊重、互惠、比例原則,爲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制度化建立交流合作制度。

雖然ECFA帶來的經濟實質效益,尚待兩岸設置的經濟合作會議作爲平臺,擴大後續相關議題諮商談判;但不可否認,隨着兩岸經濟關係「由少而頻、由疏而密、由狹而廣、由淺而深。」可預見未來將會因各自利益與期待,逐漸邁向深水區或艱難期,必須在九二共識下,依據先易後難、循序漸進模式推動,俾行穩致遠。

另一方面,兩岸經濟都面對全球金融海嘯後,國際經濟動盪不安帶來的升級轉型壓力,更需以九二共識爲基礎,針對排除貨品貿易關稅壁壘、降低服務貿易領域限制、落實投資保障、解決爭端機制等領域,諮商談判,藉以加速兩岸投資自由化、貿易便捷化,以共同迎接全球化潮流區域化發展挑戰

很顯然地,兩岸兩會達成的九二共識,是具有實質的「動詞」,而非形式之「名詞」。誠如已逝的海基會前董事長辜振甫最真實的敘述,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亦即對於一箇中國定義,兩岸雖未取得共識,但同意雙方有解釋一箇中國意涵的認知,其目的在擱置政治主權爭議,先就經濟、貿易、交通、文化、藝術體育等,對於兩岸互動往來有正面效益的議題諮商談判,謀求共創雙贏

坦然言之,兩岸經濟互補互利是促進政治和平發展的基礎。無論2016是否再度政黨輪替,然而必須面對的是,兩岸關係若未更進一步突破,在短期內將無法擺脫「經濟整合易、政治融合難」格局。凡此種種,端賴能夠在九二共識下秉持對等尊重原則,以智慧化解歧見,讓未來兩岸關係邁向和平發展。

作者爲現代財經基金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