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設計就像組電腦!臺廠擷發強攻EDA擠世界前五 搶3大廠生意

▲擷發科技董事長楊健盟接受《ETtoday新聞雲》採訪。(圖/記者楊絡懸攝)

記者楊絡懸/採訪報導

半導體設計、晶片設計愈來愈精密,但不論多麼龐大複雜的邏輯與電路設計,一切都要從「架構」發想,打好根本基礎才能順利發展而成,就像是蓋房子一樣,規劃土地、道路,從平地逐步蓋起一排排穩健的高樓,最後打造出一座城市。

在積體電路的設計中,EDA工具就是用來打好晶片的基礎。EDA全名是「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利用電腦軟體將複雜的半導體產品設計自動化,縮短產品開發時間。

也就是說,當半導體、AI晶片的製程上需要更有效率完成所有功能設計及效能分析,就要讓EDA參與其中,不再像過往晶片設計需要耗費大量人力打造繁雜的工作流程,這也是爲什麼科技界將EDA視爲「晶片之母」。

「我們提供的服務,就是透過EDA軟體幫助客戶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找出最好的晶片功能組合及基礎佈局,縮短開發的時程,並且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擷發科技董事長楊健盟解釋。

事實上,在今年全球設計自動化展(DAC)現場上,就見到國際大廠如何壟斷EDA市場,包括新思科技(Synopsys)、益華電腦(Cadence),以及被西門子集團併購的明導國際(Mentor Graphics,更名爲Siemens EDA),這3家大廠全球市佔率加總已超過75%。

2011年成立的臺灣小公司,擷發科技從後起之秀跨入EDA領域、運用有限資源突圍,掌握住大廠都缺席的關鍵利基點,並進一步擠進前5名市場地位——比起大鯨魚既有的藍海競爭優勢,小蝦米掌握規模較小的利基產品,更能鞏固自己的藍湖市場。

「我們不想跟老東家打對臺,而是想要成爲夥伴關係。」楊健盟當年從瑞昱離開、創立擷發科技,不斷思考在IC設計上還能切入什麼商業角度,起先還從矽智財服務販售商城(IP Mall)開始做起,鎖定中小型IC、IP設計公司,或是本身無IC、IP設計部門卻有相關需求的企業,提供多維度的IP產品服務。

但一來晶片設計需要耗費長時間的驗證過程,二來是矽智財也不像是App Store一樣,客戶想要App就可直接購買下載,仍需要經過大量複雜的客製化服務,多數企業都只是觀望。

▲擷發科技董事長楊健盟解釋IC Design Flow(IC設計流程)的特色及關鍵。(圖/記者楊絡懸攝)

在IP商城平臺上線後,仍遲遲沒有客戶下單,資金斷炊,公司甚至面臨差點倒閉的局面。於是2016年公司轉型,楊健盟團隊想到IP委外服務,讓所有需要晶片的企業都成爲公司客戶,運用EDA工具將複雜的晶片設計作爲核心服務,從規格、設計、製造一路幫客戶完成晶片產品——虛擬貨幣挖礦商機剛好來臨,客戶想要客製化挖礦晶片,一單就創造了數千萬元營收。

這樣新的商業模式,歷經多年的探索及研究,才漸漸聚焦國際大廠都缺席的機會,同時也幾乎沒有其他臺廠做EDA。楊健盟說,摩爾定律(Moore's law)已經在趨緩中,但製程又不斷演進,企業對於EDA需求一定愈來愈強,「我們就是將整個Design Flow(設計流程)攤開來,找到『架構設計』成爲我們的利基點。」

「一開始還覺得很毛,爲什麼三大EDA公司沒有切入?業務、行銷、研發人才何其多,就我們特別聰明看到嗎?」原來,那時市場的架構設計主要是透過「人爲」而行,架構設計好需要模擬器驗證是否正確,大家都已習慣這種耗費時間心力的傳統人工方式。

但擷發則以新創公司的思維,先了解客戶需求,再用電腦EDA工具幫客戶規劃晶片架構,同樣達成效能驗證的測試,如今獲得如美國高通(Qualcomm)、摩托羅拉(Motorola)等客戶青睞。這樣的服務概念,就像是民衆前往臺北光華商場時提出自己的設備需求,看是想要文書事務、還是繪圖影像的處理規模,讓店員找出最合適的硬體規格來組裝電腦。

面對EDA服務、甚至是AI工具,難道不會擔心架構設計師會失業嗎?楊健盟笑說,「當然不會!」他舉例,如果今天要做控制器晶片,最高層級就有21個模組,包括硬體執行、軟體執行就有200多萬種不同的可能,用人工篩選只會讓架構設計師找到「可以用的就好」。

但EDA卻可以縮小模組的可能範圍、縮短篩選時間,甚至幫助架構設計師根據產品定義在功耗(Power)、效能(Performance)及面積(Area)的3項綜合指標(PPA)上,找出最合適的黃金比例。當設計效率提升了、問題簡單解決了,自然就可以將寶貴的時間放在更好的研發裡。

企業不懂半導體也沒關係,只要提出需求,依然可以得到想要的晶片——這就是擷發科技提出IC設計分工的新策略,營收已坐穩億元門檻,預計還會有2至3倍成長。未來AI晶片戰局,將持續看到擷發幫助各種公司量身打造自己的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