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 10年健身有成

京津冀協同發展愈來愈密切,圖爲天津港「智慧零碳」碼頭。(新華社)

2月26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10週年的日子。十年間,中國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爲「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通過提質升級讓整個地區發展更具活力。

新華社報導,北京一度和世界上很多超大城市一樣,被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大城市病」困擾。面對挑戰,北京主動「瘦身」。

2014年以來,北京市退出一般製造和污染企業約32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千個,實現城六區常住人口下降15%的目標;「瘦身」是爲了「強體」:高精尖產業新設經營主體佔比由約40%上升至超66%,精準補建便民商業網點7700餘個。

「動批」和「大紅門」的涅槃是北京「瘦身」的生動寫照。它們曾是大型服裝批發市場。如今,它們分別變身國家級金融科技示範區和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

報導稱,北京「瘦身」帶動了京津冀「全面健身」。十年來,密織的交通網打通了發展的「大動脈」,多條鐵路開通運營,京津冀「一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綠色成了發展的底色,三地深入推進生態環境聯防聯建聯治,2023年京津冀細顆粒物平均濃度較2014年下降57.3%。

居住在河北白洋澱邊的村民趙雁林回憶,這裡曾長期受工業、生活污水直排影響,「一些水面呈醬油色,氣味刺鼻,現在水清岸綠,鳥類都回來了。」

產業協同發展讓京津冀地區活力迸發。十年來,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累計設立分支機構超1萬家。2023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合計超10萬億元,比2013年增長4.2萬億元。

北京向南100多公里,雄安新區正拔節生長。自去年揭牌以來,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一期入駐率已達九成,企業以高新技術、專精特新「小巨人」爲主。

春節剛過,新區啓動區建設工地一片繁忙,中國中化大廈保持着每7天「長高」一層的建設速度;中國華能總部大廈主體結構已封頂。「未來之城」輪廓日益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