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創辦公室揭牌 強化半導體實力

晶創臺灣推動辦公室昨揭牌,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表示,國科會今年啓動晶創臺灣方案,期程十年斥資三千億元,臺灣半導體尚有十五年領先優勢,今年晶創方案已編列一二○億元,「明年預算會再放大,這是有共識的。」產業界則建議,因應人才需求,除了擴大研發替代役,也可延至七十歲退休,協助培育年輕人。

鄭文燦、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臺灣人工智慧晶片聯盟會長盧超羣、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昨出席晶創臺灣推動辦公室揭牌。

鄭文燦表示,去年八月編列預算時,吳政忠談到,未來臺灣產業的領先關鍵在IC設計,因此希望擴大既有半導體學院,爲國內產業留才,同時也擴大至東歐等跨國攬才,且未來可再與AI技術結合,但如此晶創計劃十年則需三千億元,今年已爲晶創方案編列一二○億元,「明年預算會再放大」。

外界近期也關心人工智慧基本法立法進度,鄭文燦迴應說,還沒立法有其原因,如同日前Open AI也在討論,AI是否需規範還是給予最大的自由,目前尚未立法,「對現階段產業發展也許是好的」。

盧超羣則說,臺灣應找到關鍵點,在AI時代再出發。裸晶及異質整合是臺灣半導體產業過去發展的關鍵點,整個基礎架構沒辦法遷移到其他地方,不用擔心「臺灣加一」。

針對人才議題,盧超羣指出,現代人壽命長,建議「六十五歲不準退休」,如美國已將退休福利給付自六十五延長至六十七歲,國內應將中壯年人才留任至七十歲;再者,應擴大研發替代役,以一年時間養成專長,也可利用AI提升年輕人工作品質。

黃崇仁則說,造就臺灣今日半導體產業,除了人才、技術外,更強的是「效率」、「營運成本是全世界最低」;就他了解,臺積電熊本廠經營成本比臺灣至少多百分之五十;美國亞利桑那州廠更不用講。以力積電銅鑼廠三百億元,到熊本廠卻是一千兩百億元,「臺灣已經存在晶圓廠的競爭力」,其替代成本是非常高昂。

黃崇仁指出,當前最大困難則在於人才訓練,建議政府一定要引入外國人才,並可參考綠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