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競爭、囤積太多 臺南牡蠣疑養殖密度過高致大量死亡

安南區、安平區、南區的牡蠣每年從10月放養至隔年6月,日前傳出牡蠣大量死亡的情形,水試所檢驗水質和檢體,疑爲養殖密度過高所造成。(臺南市議會提供/張毓翎臺南傳真)

爲了與進口牡蠣抗衡,市府去年推行臺南蚵牡蠣標章,發展臺南本土牡蠣品牌。(張毓翎攝)

臺南市政府農業局、南市區漁會、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及嘉義大學合辦「臺南蚵學院」,希望協助蚵農提高養殖技術。(張毓翎攝)

臺灣本土牡蠣近年面臨進口牡蠣、氣候異常等挑戰,加上從業人力的老化、流失,年產量從2017年的2萬3000公噸,至今減少到1萬7000公噸,臺南市安南區、安平區、南區是本土牡蠣的重要產地,以往農曆年是銷售旺季,但今年進口牡蠣嚴重搶市,賣不出去的牡蠣只好繼續留在海上養,但也疑因養殖密度過高,成爲日前大量牡蠣暴斃情形的原因之一。

臺南市政府農業局、南市區漁會、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及嘉義大學合辦「臺南蚵學院」,預訂4月12日、19日下午2點30分在南市區漁會4樓會議室舉辦課程,協助蚵農提高養殖技術。

水試所副研究員高翊峰表示,這幾年進口牡蠣大舉侵臺,其中又以越南爲最大進口國,越南牡蠣價格比臺灣便宜,進口量逐年成長,以前臺灣牡蠣年產量2萬3000公噸,至今只剩下1萬7000公噸,但消費者需求量維持不變,6000公噸的缺口恐怕被進口牡蠣取代。

高翊峰說,越南不僅人力工資比臺灣低,養殖環境比臺灣有優勢,海水溫度適合牡蠣生長,天災受損頻率比較少,臺灣牡蠣如果要跟越南競爭,「練功」很重要,一定要持續精進技術、提升品質,纔有辦法跟越南牡蠣做市場區隔。

安南區、安平區、南區的牡蠣每年從10月放養至隔年6月,日前傳出牡蠣大量死亡的情形;南市區漁會總幹事林鈺昕今天表示,水試所已採水質、檢體做檢驗,初判疑似是養殖密度過高而影響牡蠣產量所造成的,最近她接到不少蚵農反映,被越南牡蠣搶了不少生意,農曆年那段檔期,賣得很差,導致牡蠣一直沒有采收、囤積在海里。

市府漁港所所長張順得表示,市府去年推行臺南蚵牡蠣標章,發展臺南本土牡蠣品牌,另與農業部水試所及南市區漁會合作,建立臺南牡蠣養殖水域監測機制及推行臺南牡蠣業者申請溯源認證,這次舉辦課程也希望協助生產者提升牡蠣品質、增加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