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江帶河 南菇北果:豫西盧氏因地制宜發展記

新華社鄭州6月3日電 題:襟江帶河 南菇北果:豫西盧氏因地制宜發展記  新華社記者韓朝陽  芒種將至,再訪盧氏,這個30餘萬人口的豫西山區小縣,仍沿着“南香菇、北蘋果”的特色產業發展路子穩步前行,因地制宜不急不躁,炎炎夏日裡,這股“踏實勁兒”似一股山風捲起陣陣清涼。  盧氏,4004平方公里土地上密佈4000餘個山頭、2400餘條河流澗溪,平均海拔1221米,是河南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縣,也曾是深度貧困縣。  驅車由北向南,山上灌木漸變爲喬木,溪澗水流逐漸充盈,綠色果園變爲白色大棚。以橫貫東西的熊耳山爲界,南部6個鄉鎮屬於長江流域,氣候溼潤,降水充沛,北部13個鄉鎮屬黃河流域,降水適中,光照充足。  花園寺村,長江流域獅子坪鄉的香菇種植發源地,佔地95畝的種植基地裡,130個大棚每年接茬養菇120萬棒,加上散戶種植,全村香菇年生產規模達520萬棒。  “南部鄉鎮氣候溼潤,山上多櫟樹,是做食用菌菌棒的優質原料,50多年前,村裡就開始小打小鬧養木耳、蘑菇。”花園寺村黨支部書記李建方說,近幾年,政府支持菇農升級設施、迭代技藝,原來養菇的小黑棚變成了寬敞的大溫棚,遮光好,通風好,還有噴淋加溼設備,再加上從企業訂購優質菌棒,節省養菌時間,提高生產效率,當地香菇生產由一年一季變爲一年多季,種植效益不斷提升。  目前,盧氏香菇年生產規模達3.6億棒,鮮品產量近36萬噸,形成135個專業村,帶動3萬餘戶11萬餘人就業增收。  南山的香菇採摘正忙,北山的蘋果日夜生長。  位於黃河流域的官道口鎮果嶺村地處北緯34度蘋果優勢產業帶,雨量適中,光照充足,溫差較大,有數十年的蘋果栽培史,近些年引進龍頭企業,建起4000餘畝標準化蘋果種植基地。  “植株行距3.5米,寬行密植,標準化科學管理下,蘋果口感好、色澤好、形狀好。”三門峽鑫生源綠色果業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內,果林隨地勢坡形錯落有序分佈,大片綠色令人賞心悅目。負責人徐欣說,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設施、智慧物聯網數字管理設備的引入,讓好土地長出更好的蘋果。  盧氏縣委書記胡志權說,香菇、蘋果本是不起眼的區域特色農業,但深耕厚植之下,成長爲帶動村民就業增收的惠民產業,並培育形成100餘家農業企業。在特色產業帶動下,花園寺村、果嶺村的村集體收入今年都有望突破百萬元。  談起香菇、蘋果,盧氏的鄉村幹部滔滔不絕,彷彿忘卻了起步時的苦累,那是一任接着一任幹、因地制宜踏實幹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正如獅子坪鄉黨委書記陳煒所言:“我們是從實際出發,不貪大求新,不好高騖遠,探索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