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文化自信的城市樣本|碧玉清溪氣自華——解碼高原水鄉玉溪的文化自信樣本
滇中腹地,碧玉清溪,人文薈萃,物產豐饒。
這裡是玉溪。它因水而得名,取清流如玉之意。
雲南省玉溪市城區景色。(受訪者供圖)
我國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撫仙湖、滇青銅工藝的代表作“牛虎銅案”、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這些“寶藏”,孕育了玉溪人深厚的家國情懷、山水情懷,賦予了玉溪包容大氣、和合共生的人文氣質。
今天的玉溪,傳承文化根脈,厚植生態綠脈,正譜寫自信自強、綠色發展、民族團結的新時代篇章。
拳拳報國心 殷殷愛國情
金秋開學季,巴黎奧運會皮划艇冠軍劉浩回到玉溪,爲家鄉的學子帶來開學第一課。
“登上領獎臺,看着五星紅旗升起,聽着《義勇軍進行曲》響起,我淚流滿面。”劉浩的話,沸騰了玉溪一中,“國歌的曲作者聶耳就是玉溪人,他爲國放歌、爲民吶喊的精神一直是我前進的動力。”
9月8日,巴黎奧運會皮划艇冠軍劉浩爲玉溪一中學生上開學第一課。(受訪者供圖)
在風雨飄搖的舊中國,聶耳在遭到追捕、輾轉日本的艱苦條件下堅持創作。在他短暫的23年人生歲月中,共寫出40多首音樂作品,《義勇軍進行曲》把“中華民族”四個字譜進樂曲,“前進!前進!前進!進!”成爲時代最強音。
個體命運從來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愛國”“報國”始終是一代代玉溪人鮮明的精神底色——
從直言敢諫的明代言官王元翰,到政績卓著的清代名臣趙士麟;從冒着被貶風險舉薦林則徐的禁菸運動先驅朱嶟,到寫下抗戰史悲壯一頁的滇軍將領唐淮源……他們或以擔當名垂史冊,或以氣節感天動地。
雲南省玉溪市的小學生代表在紀念聶耳誕辰110週年活動上向聶耳雕像敬獻鮮花(2022年2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胡超 攝
拳拳報國心,殷殷愛國情。家國情懷厚植在玉溪的氣質中。
位於紅塔區的大營街匯溪記憶展覽館內,兩瓶抗戰時期的“百寶丹”吸引了人們目光,這背後也有一段愛國故事。
“百寶丹”被譽爲“傷科聖藥”,是雲南白藥的前身,其創制者爲玉溪人曲煥章。1937年,滇軍第60軍開赴抗日前線,曲煥章拿出3萬瓶百寶丹送給這支抗日軍隊。1955年,曲煥章的家人無償向國家獻出秘方和技藝,後被列爲國家保密級配方,更名“雲南白藥”。
緬懷先輩,汲取力量。
近年來,玉溪保護傳承利用好紅色資源,讓愛國主義精神發揚光大。如今,玉溪市各類合唱團有800多支,人們以聶耳音樂周的形式,紀念這位人民音樂家;聶耳紀念館、“南疆丹娘”孫蘭英烈士紀念館、曲煥章白藥文化紀念館成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陣地;紅色音樂課堂、“沿着聶耳的足跡前進”思政課,受到學生喜愛;常態化舉行“同升國旗·同唱國歌”活動,每場都會吸引近千市民參加……
人們在雲南省玉溪市聶耳廣場參加升國旗儀式(資料照片)。(受訪者供圖)
“在聶耳故鄉看升旗,讓人心潮澎湃。當國歌響起,我邊唱邊流淚,我想這就是祖國的凝聚力。”昆明遊客李曉霞說。
植生態綠脈 育山水情懷
起伏的高原、溫潤的氣候、連綿的羣山、奔涌的溪流、靜謐的湖泊,行走在玉溪,到處都能感受到這個美麗城市蘊藏的勃勃生機。
5億多年前,玉溪就有了生命。這裡有被譽爲“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的亞洲唯一化石類世界遺產澄江生物羣,其中“鳳姣昆明魚”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玉溪市文旅局副局長陳泰敏說,足見這裡自古以來就“宜居”。
微風吹拂,萬頃琉璃盪漾。我國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撫仙湖就在玉溪,其蓄水量是滇池的12倍、洱海的6倍。
數百年前,明代狀元楊升庵曾讚美撫仙湖“天然圖畫勝西湖”,旅行家徐霞客也盛讚它水“最清”。
9月20日拍攝的撫仙湖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胡超 攝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在雲南考察時指出,雲南生態地位重要,有自己的優勢,關鍵是要履行好保護的職責。
牢記總書記囑託,玉溪常抓不懈實施護湖行動。環湖截污、生態搬遷、入湖河道治理、環湖生態修復……護湖成爲玉溪人的行動自覺。如今,撫仙湖清澈如鏡,水質常年保持Ⅰ類。
在入湖口,涓涓清流緩緩流入撫仙湖。周邊是超3000畝的溼地公園,遊人在藍天白雲下打卡拍照。
“老一輩常說撫仙湖是母親湖,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她,只有湖好,我們才能生活得更好。”36歲的李曉冉在湖邊開發旅遊新業態,“目的地婚禮”“落日音樂會”受到年輕人喜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守護山水,呵護生物。在玉溪,有亞洲象北移南歸的溫暖之旅,也有哀牢山猿啼鳥鳴的自然之音。哀牢山是我國生物物種基因庫之一,從山麓至山頂,每天都有近百名護林員巡護。去年以來,觀測西黑冠長臂猿的護林員李偉欣喜地發現,長臂猿種羣數正穩步提升,他的一對“好友”已經有了孫輩。
在雲南省玉溪市元江縣境內拍攝的象羣(2021年8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胡超 攝
如今的玉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圖景愈發動人——在綠汁江畔,滇銅老礦區“易門銅礦”成爲凝固歷史的工業遺產地;在新平縣“花腰田間”,人們體驗着割稻子、抓泥鰍等古老農耕文化;在哀牢山和元江干熱河谷,智慧化系統讓生態保護更精細……
近年來,勤勞的玉溪人精耕細作,闖出一條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易門縣野生菌一上市,就吸引來老饕嚐鮮;口感細膩的褚橙、香飄中外的華寧柑橘、汁多酸甜的澄江藍莓……玉溪的“土字號”“鄉字號”,頻頻出現在全國各地的餐桌。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湖、山、林、田、村、城和諧相融,映照出玉溪人的山水情懷。
家風耀古今 “和合”傳萬里
玉溪人看重“家”與“和”。
古建靜謐、書香馥郁。走進有1200多年曆史的通海古城,大量傳統民居保存完好。腳下青石路,擡頭木屋檐,家家有盆景,戶戶掛楹聯。
在通海文廟厚重的大照壁上,“禮樂名邦”四個大字如鬥。題寫之人是清乾隆年間通海縣令朱陽。
據載,朱陽上任三月,衙門冷冷清清。爲一探究竟,他喬裝私訪,發現有八位手持旱菸袋的老人,爲兩個老鄉排解糾紛。後兩人言歸於好。朱陽又私訪幾處,所見都是講文學、習禮義的文明氣象。他將此上報朝廷,乾隆看奏後連聲讚歎:“真乃禮樂之邦也!”
歷史佳話傳頌至今,禮讓和諧之風早已融入玉溪人的血液中。
9月19日拍攝的通海古城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胡超 攝
者灣村是遠近聞名的“書畫之鄉”。77歲者灣村村民李廷發家的照壁上,有一個大大的“和”字。“‘忠厚和睦’是我的家風,我希望孩子們長大做厚道的人。”李廷發說。
在者灣,村小學每個班每週都有書法課;一些農民早晨扛鋤下地幹活,晚上提筆潑墨揮毫。不少村民的字畫、書籤、紙扇在各種展覽上被買走。“文化立村,文化育人,者灣人耕讀並重,自帶書香和墨香。”者灣村黨總支副書記劉豔說。
“和”也是玉溪各族羣衆和睦共生、和美生活的寫照。
在玉溪,千百年來,漢族與彝族、哈尼族、傣族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花街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哈尼族的十月年……各民族的傳統節日不僅是狂歡的海洋,更是各族羣衆交往交流交融的聚會。
玉溪傣族姑娘走在田間。(受訪者供圖)
白白細細的米線是玉溪人最愛的美食。今年春節,“玉溪米線節”火爆出圈,在這個長達81天的節日裡,當地人和遊客吃掉了近20噸米線。
“米線節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即便身在異鄉,玉溪人也會趕回來。”玉溪市紅塔區博物館館長白光祥說,“一起過節、一起吃飯、一起做活、一起闖關,各民族就像一家人,休慼與共、和和美美。”
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曾指出,“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要“注重把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爲戰略任務來抓,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
牢記囑託,玉溪着力提升各族羣衆的幸福感、獲得感、滿意度,建設互嵌式社區環境,扶持民族地區土特產,帶動各族羣衆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條共建、共治、共享、共美之路。
從歷史中走來,在團結中發展;賡續文脈,書寫華章。玉溪,正在建設綠色、和諧、宜居城市的新徵程上綻放華彩。
記者:李銀、嶽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