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上海的精準防疫

(中新社)

Omicron肆虐,臺灣本土新增病例屢創新高。下一步是繼續堅壁清野,還是轉向開放共存,政府閃爍其詞,民間也莫衷一是。與此同時,對岸更是風聲鶴唳,特別是「防疫優等生」上海這回狼狽不堪,短短1個多月累計報告本土感染者超過13萬例,突然被下達禁足令,解封至今遙遙無期,百姓叫苦不迭。上海的意外翻車令人痛心,教訓深刻,臺灣防疫要以上海爲借鏡,不要重蹈覆轍。

以「精準防控」聞名的上海在疫情中徹底淪陷,變異毒株傳播力驚人固然是直接原因,但防疫路線搖擺,防控措施混亂也難辭其咎。從事後諸葛的角度看,上海的防疫政策存在路徑依賴,最初對困難估計不足,被Omicron打了個措手不及。疫情擴散後舉棋不定,沒有第一時間果斷處置,被迫封城後又亂了陣腳,面對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動態清零」目標甚至一度動了急轉彎的念頭,卻不具備立刻開放的條件。最後北京出手,發動舉國體制,上海只能硬着頭皮去打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在上海史無前例封城的前夕,江蘇黨報《新華日報》曾發表文章,不點名地批評上海片面理解「精準」,錯失寶貴時機,強調「一旦出現苗頭傾向,就要重兵合圍、精銳出戰,不留擴散蔓延的空間。寧可先做一點加法乘法,不能上來就是減法除法,急症遇上慢郎中。」這幾乎就是習近平「寧可十防九空,絕不可失防萬一」最高指示的翻版。

優雅從容的「精準防控」破功,上海不得不轉向「封城、核酸、方艙」三板斧。但無論政府還是民衆,對封城缺乏思想和物資準備,很快就出現了嚴重的物資短缺。全員核酸周而復始,不但遲遲沒有清零,感染人數反而一路高漲,令人疲憊又困惑。方艙建設更是力不從心。於是乎,從疾控專家的大聲疾呼,到基層幹部的崩潰痛哭,「改弦更張,邁向共存」在一夜之間攻佔了上海的輿論場。考慮到大陸嚴格的互聯網監管,這一點並不尋常。

與病毒共存的前景確實值得探討,因爲病毒會一再變異,但疫情總要結束,不可能永遠搞焦土作戰。問題在於「動態清零」需要殺伐決斷,「開放共存」也要未雨綢繆,這樣才能實現兩者之間的平滑過渡。現實卻是上海老年人疫苗接種率偏低,ICU資源不足,一旦丟盔棄甲,倉促開放,極有可能重蹈香港覆轍,並使疫情快速擴散至全國,導致短期內死亡率飆升。這是中共領導人絕對不能接受的。因此孫春蘭副總理代表中央親自坐鎮上海,一錘定音堅持「動態清零」,「清零派」於是在一夕之間收復輿論失地。

臺灣的疫情還沒有到失控的地步,但主政者當以上海爲借鏡,決策要果斷,準備要充分,不可患得患失,更不能對民衆玩弄文字遊戲。近來,蔡政府一會兒鼓吹「新臺灣模式」,一會兒又重申「重症求清零」,本質上是既想拉擡經濟,爲選舉造勢,又不敢放任弱勢羣體被疫情吞噬,畢竟這不符合中國人的政治倫理。如此優柔寡斷,且戰且看,極有可能既錯失封控的最佳時機,又沒做好轉彎的準備,結果陷入上海今天這般的被動。上海崩盤,尚有中央和其他地方的強力支援。臺灣淪陷了,誰來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