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益接地氣,服務區域均衡發展更有力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玉順介紹公益行動

“專家講座的內容接地氣,實戰性非常強。”“這次活動的教研內容接地氣,特別符合教學一線的發展實際。”此次行動爲期三年,2021年年底,以“互聯網+教研”爲主題的第一期活動順利結束,“接地氣”是雲南五華、山西運城等參與區域對此次活動最爲普遍的評價。

“我們西藏打造互聯網學校的思路是‘拿來主義’,”西藏自治區電化教育館館長朱生高笑稱,“希望內地的教育優勢輻射到西藏,進而傳播到邊境沿線,實現西藏地區教育的全面轉型。”在研討中,朱生高直接表達了西藏參與此次活動的初衷,期望通過多方交流借鑑,推動跨區域的協同援藏。

與會地區的開門見山得益於此次公益行動的主旨,即匯聚優質資源,重點面向中西部地區,推動區域教育均衡發展。作爲本次行動的倡導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玉順非常樂於見到中西部地區主動提出需求,“這離解決問題就不遠了”。他認爲,對西藏而言,教育資源是信息化發展的第一基石,他還爲西藏以信息技術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獻言建策:“北京數字學校有着豐富的系統化課程資源,西藏可以直接與其對接,拓寬資源渠道。”

李玉順還表示此次行動即將展開的“互聯網+學校”模式會進一步爲西藏教研、治理等方面提供精細化設計與服務。這一系列關心與幫助讓朱生高“心裡有底了”。

同樣處於教育信息化上升期的雲南省五華區也分享了目前的發展狀況與需求:教育信息化落地不久,急需探索優質教育資源創生模式,提高教師信息化教育素養。實際上,各個區域都有明確的參與目標:成都崇州區在發言中直言參與活動的目的是學習優秀經驗,轉變教育觀念,推動減負提質;唐山開平區期望汲取先進區域大單元教學、項目式學習的經驗……

“這纔是一個論壇應有的活力,”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主任楊丹認爲,“我們希望更多的區域參與進來,提出需求,在多方力量的支持下,解決問題,持續發展。”

爲了讓各個區域瞭解如何以新基建賦能教育發展,論壇邀請了多位知名教育專家、一線教育工作者進行案例分享。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鄭葳以北京海淀區爲例,介紹了其以教師專業發展爲主體,打造教師成長的課程體系,以及建設學科基地、形成學校共同體的發展模式;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張文蘭聚焦項目式學習,以實踐案例爲依託,指導教學方案設計;成都教科院院長羅清紅結合“雙減”背景,對課程教學改進與作業優化設計進行指導……

“東中西部教育發展實際差異較大,很多經驗並不能直接借鑑。”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研究室主任張豔玲指出了優秀案例在教育均衡發展中的制約性。對此,她透露,接下來的活動會着力幫助各個區域結成互聯網協同共同體,讓每個區域的參與者在對話與交流中有所進步,同時,將促成每個區域內部建立教育基地,發揮輻射作用,推動區域內的均衡發展。

“當前,一些教育信息化產品初衷很好,但過程性評價等內容很容易給教師帶來負擔,很難實現常態化應用。”河北省保定市蓮花區電教館館長鄭大海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新基建與教育融合方面存在的問題。山西運城也指出了教育信息化過程中的建和用“兩張皮”現象。信息技術如何滿足常態化教育需求這一問題擺在了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的面前。

“教育產品的生成和更新需要一定的週期,”李玉順認爲,“其必須建立在對師生需求、學習習慣充分認知的基礎上。”他充分肯定了保定市蓮花區要求廠家走進學校的嘗試,認爲這是在區域發展的視角下推動廠家走進一線、完善解決方案的了不起的舉動。鄭葳強調應當將需求外化,以問題爲導向。他還用事實說話,介紹了陳經綸中學讓教育企業在校內設立辦公室的做法,這一持續研究師生需求的做法對於推動產品與需求的互動大有裨益。

針對這一問題,楊丹介紹了此次活動的另一重要舉措——課題研究。她談到,此次行動會以課題研究爲引領,在教研專家的帶領下,爲教育企業與部分區域牽線搭橋,跟蹤產品的使用情況,瞭解各區域一線教學需求,既爲各區域提供個性化服務,又爲企業創新研究提供數據支撐,也爲新基建與教育的融合打造可借鑑的模式。

以“互聯網+教研”爲主題的第一期活動包含八次研討,內容涉及當下教育現代化發展的現狀與難題:教師的思維慣性與學科性知識本域制約教育創新,目前爲學生提供的學習資源不能教學生學會學習,資深教師的信息化應用手段不如年輕教師,利用數據進行全方位精準評價還需培訓和指導……

“不怕問題多,就怕發現不了問題。”李玉順進一步指出,“各個區域願意亮出短板,尋求幫助,這本身就是區域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邁出的一大步。”這也是北京師範大學發起此次公益行動的初衷之一。

河北唐山、山西運城、雲南五華、成都大邑等地,紛紛展示了自己的短板,以及對當前“互聯網+”賦能新基建在區域教育創新應用方面的思考和困惑。“此前,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是在與各個區域的對接中慢慢發現問題的,”楊丹對這一現象所具有的研究意義和實踐價值非常滿意,“這次論壇直接將多個區域的發展問題擺在眼前,既節省調研時間,又提高了針對性。”

在新一輪的研討活動中,與會人員將繼續深挖發展難題,細化教育內核,集合多方力量,針對性解決各區域教育難點。

“教師是推動教育信息化深入發展的主力,以‘互聯網+’賦能區域教育新基建的創新應用,必須首先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育素養。”李玉順在活動中多次強調這一點。而此次論壇與以往的不同便在於其將教師作爲成長主體,爲教師們佈置“作業”,督促其在交流、分享中成長。

論壇要求各區域參與活動的教師、教研員以五人爲一組,自選教研主題,以提交教學案例思考、課堂教學設計、課堂實錄等方式呈現其在此次活動中的收穫,與會專家會針對性地進行點評。雲南五華區教育信息化落地僅兩年,教師素養的提升、經驗的積累是當前工作重點,教研員們積極汲取先進經驗、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反思總結,認真提交了《活動探究·戲劇天地》《圓的認識》等課例材料。之後不久,即得到了北京市語文、數學特級教師的詳細點評,以及學情分析、活動目的、評價實施等方面的針對性建議,受益匪淺。

不少原本準備在活動中進行優秀案例分享的地區,也在各個教育主題的學習中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了融合既有經驗與學習成果的“作業展示”。山西運城教師潘秀英以《紀念白求恩》爲例,進行了大單元教學課例分享。她直言自己的不足,表示在學習了北京市大興區王鎵塽等教師的課例分享之後,意識到自己還停留在單篇教學階段。唐山開平區教師郝暢在汲取多方經驗之後,豐富、完善了以皮影爲主題的課例內容與安排,完整詮釋了該項實踐“秉承家鄉智慧,傳承民間藝術”的主旨,得到了與會專家的肯定。“這是對我們教研組以往經驗的肯定,也是對我們這段時間學習成果的認可,我們還會繼續參與這樣的活動,不斷成長。”郝暢滿懷自信。

這次論壇匯聚了教育各領域的專家,論壇開始前,他們根據以往調研情況深入思考,融匯多方經驗,提煉出“互聯網+教研”領域的重點話題,諸如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進程下的教研體系重構、“雙減”背景下課程教學改進與作業優化設計、大單元教學設計與實施、學科項目式學習設計與實施、跨學科學習的整體性推進路徑與實踐等,以主題的引領性、普適性、關鍵性吸引了各個區域教研員、教師的關注和參與。

“這次活動報名非常火爆,我們給每個區域的25個名額根本不夠用。”張豔玲對這次論壇的受歡迎程度有些驚喜,“接下來,我們會進一步進行調研,將教研問題細化、深化,爲各區域提供更具體、更有針對性的指導。”

“這次公益行動爲期三年,我想給接下來的活動提幾點建議:頂層設計要更加緊密;增加優秀案例分享的比重;直播典型課例,以便具象化學習課堂教學;增設外出觀摩學習的環節;重心下移,引領學校特色與教師個性的發展;增加專家團隊對不同項目研究的精準研判。”山西省運城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李彩娟全程參與了八次教研活動,深受啓發,真誠地爲這項公益活動提出了建議。

“八次深入交流給各個區域的教研員、教師帶來了深刻的洗禮,不少參與者都爲此次行動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具體建議。”本站有道高級副總裁金磊提到,這些建議大多聚焦於教研問題的深化、專家指導的具體化,期待專家、企業等力量成爲區域教育發展的針對性助力,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有力抓手。“這些建議正表明了參與論壇的各個區域對我們的信任和依賴。”

本站有道在教育領域深耕多年,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具有獨到的見解,其致力於教育公益多年,對多個區域的教育發展情況也有較爲深入的瞭解。“目前,教育新基建問題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載體,區域教育均衡發展一直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問題,”金磊談到發起這項公益活動的初衷,“我們希望以新基建爲載體,將我們的教育理念、創新方式傳播到更多的區域,爲較爲偏遠、落後的區域提供切實的幫助。”

同樣地,北京師範大學一直致力於教育信息化、區域均衡化的研究,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也力圖孵化更多新的教育理念,推動更多優秀教育產品的出爐,幫助更大範圍區域實現教育優質均衡。三大主體分別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以理念爲引領,以實踐爲依託,爲“互聯網+”賦能區域教育均衡發展、賦能新基建創新應用明確了方向,提供了抓手。

“信息技術要在區域教育層面真正產生化學反應,對當地教育管理者的理念和信息化領導力的要求很高,其必須站在全局視野,聚焦整個教育生態。”李玉順認爲,要提高區域領導者的教育領導力,必須“以同行帶動同行”。此次公益活動安排了三大主題:“互聯網+教研”“互聯網+學校”“互聯網+教育治理”,後兩者即聚焦區域、學校教育的行政管理者,着力拓展其教育視野,提升其教育領導力,自上而下,由內而外,全方位開拓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新途徑。

“這次公益活動其實是一場雙贏的互動,不僅僅是讓各個區域的發展有所依託,對我們發起者而言,更是一個深入學習、探討和創新的機會。”金磊爲這次活動定下目標,“通過接下來的深入探討和實地調研,我們希望探索出一種教育公益活動的新模式,讓教育公益走出浮華的誤區。”

當前,第二期活動已經啓動,參與區域增加到五十多個,專家團隊也準備奔赴各地。針對性攻克教育難題、打造教研基地樣板是下一階段新的目標。

來源|本文刊於《教育家》2022年4月第2期

策劃|邢方紅